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二手时间》是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纪实文学,她获得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是《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她出生于前苏联,做过老师,当过记者,而这篇纪实小说正得益于此,也得益于她是女性。它是战时与战后的小人物大历史,而这种题材是我最喜欢的形式之一。
正如你们所知,它以访谈录的形式,采访了生长于战时和战后理想主义的俄罗斯人和解体后的今日俄罗斯人,受访者包括军人,劳改营犯人,商人,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刽子手,战争孤儿,亚美尼亚难民,犹太人等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人民。口述的同时,在作品中从多角度解读了这段历史,同时糅合了作者的观点,显得形式独特。它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影射近百年从俄国、苏联、俄罗斯的历史变迁,深深的反应了俄罗斯人的民族特点,令人唏嘘不已。它如泣如诉的呐喊,重重的拍打你的情绪,确实时常一边读,一边就不自觉的泪流满面。无论是在独自跑步、骑车上班或者是坐在家里的房间里。眼泪流下来,不止是因为它的苦难,更是因为心中的共情,“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孩子,却在过资本主义的生活"的共情。只有共产主义者才懂共产主义者。
苏联这个国家,与我们在这百年之间,紧密相连,互为映射。它在短短百年,被卷入战争洪流,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最重要力量,因此成为政治最为动荡的国家。它的主流宗教是东正教也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人民也在苦难之中,求助于信仰的。这百年经历了沙皇、一战、共产主义、大清洗、二战、冷战、对斯大林的批判、核竞赛、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化、与普京。
访谈录中可见,他们的人民,哪怕在贫困之中,也是灵活高洁的,他们读书,热爱艺术的,充满信仰。而他们的信仰,却被反复蹂躏。昨日的尊严,今天就被踩在了脚下,人民的英雄遭人民唾弃,相爱的亲友反目成仇。人们在自己的厨房里深深的怀念过去,在现实中用酒精麻醉自己。一次又一次革命,让人们无所适从,“我,我的儿子,我的母亲。我们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虽然都是俄罗斯,虽然是一家人,但我们彼此之间是一种奇怪的关系。奇怪得可怕!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被骗了。。。”"我们一生都在建设伟大国家",同时,对话录中,残忍与恐惧如影随形,哪怕是在战争结束以后。这样多角度的论述,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地狱和天堂之间切换,冷漠与善良中徘徊。任何更多的语言描述,在这真实之间,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为人们不得不失去信仰而悲悯,我不想反思什么,因为我不愿意不能思考。我们可以从书里看到中国,看到自己。苏联人,一次次的,为国家而战,为共产主义而战,为自由而战。从克格勃的统治下,陷入了资本主义的泥潭,然而他们更加彷徨,他们不仅是要香肠,要自由,他们更要尊严。
书的后半部分是当代俄罗斯,我们其实并不陌生,似乎,我们与信仰渐行渐远。”有人可以一边骂马克思,一边环游欧洲。这个时代和斯大林时代一样,都很可怕。”
在当代的生活中,我们虽然避免不了都会想到自杀这件事,无论是合法性、合理性或许是意义。然而那个时代,你甚至不会去想自杀是否应该。你会不自觉的认为,时间该停住了。自杀或许是最光荣的,最好的选择。
我想,我们应以人为思考模式,而不是国家,哪怕我们不得不是工具。然而我们依旧痛恨侵略,拒绝与拒绝难民的人同流,我们不愿意失去心中的信仰和道德律。
同时,非常可惜,我们的国家,却没有记者或者作家记录下这段相似的历史,或许是因为不好出版吧,或许也因为民族差异,我们国家的的读书人并不多。那个年代的人,都已经渐渐都去世了。我们会永远缺失了他们——普通人的视角。我们是如苏联人一样曾经那么真诚的热爱共产主义,那么的内心平静的拥有信仰。
我想给这篇日记配上一首曲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这是小时候我舅舅放给我听的,听完我继续哭的稀里哗啦,也是在少年的时代,我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青春期。我记得有一次一下午,我听了所有老柴的四五六交响曲和第一钢协。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想起外公,妈妈,舅舅以及老柴。老柴的音乐,他的异域风情,充满了俄罗斯的民族性,与他死后的百年变革,交相辉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