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世人谁不知莎士比亚?我们很多人阅读莎翁剧作,大概是从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威尼斯商人》片段开始的。那时我们十来岁的心灵就认识到,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和“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长大一点,又在英语课本里读到介绍环球剧院的豆腐块小文章,题为《世界皆舞台,众人皆演员》(Alltheworld’sastage,andwearemerelyplayers)。后来知道,这是莎翁《皆大欢喜》里的句子,做了一小点改动。等能读点英语书了,发现对莎士比亚的引用俯首皆是。要是他被纳入某种类似论文统计系统的数据库,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作者。莎剧不仅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不断上演,美剧英剧和好莱坞也对其念念不忘,津津乐道。近来如BBC的历史剧系列《空冠王》(TheHollowCrown)和迷你剧《莎士比亚重现》(ShakespeareRetold)是对莎翁的英国式演绎和改编,美国如《莎翁情史》(ShakespeareinLove)这样的电影(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绎)和如《纸牌屋》(TheHouseofCards)这样的热播剧(源自《麦克白》的现代白宫故事),都让人感到,随时间的流逝,莎翁离我们反而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远。
威廉·莎士比亚
为什么莎翁这么耐读耐看,被不断解读、演绎和改变,四百多年来经久不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谚语式的句子,可能正好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莎剧的开放性特点。有莎学专家阐释过开放性,认为它的好处“就在于能无限、无限、无限地延伸开去”。莎士比亚的戏就像一个开放的容器那样延绵不断,总是有很多产生怀疑、引起争论的不确定因素,但怎么争论都不会有定论。比如,威尼斯的摩尔人奥赛罗,他的肤色究竟有多黑?这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奥赛罗的扮演者可以是非洲黑人,也可以是棕色皮肤的摩尔人,还可以是孟加拉土著。《麦克白》里的巫婆在舞台上也有很多扮相,三个黑人,一黑二白,两个亚洲人搭一个高加索人,都出现过。他的文本也是开放的,可以无限的阐释。比如,他的十部英国历史剧,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叙述了英格兰如何从金雀花王朝过渡到都铎王朝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这部英国史诗以英格兰国家为主人公,君王是其人格化体现。它们当然表达了莎士比亚的历史观、政治观和君主观,但后人对这些历史剧文本的意义结构和母题的理解却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它们从君权神授和基督教的角度关照人格化国家罪与罚、堕落与拯救的命运,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在讨论君王合法性来源的问题,还可以解读为这些君王的自我成长——像亨利五世这位莎士比亚眼中的理想国君,就通过成为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的人而成为真正的王者,人与王,王与国浑然一体。开放性还让各种改编、再创作乃至解构成为可能。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就以小说《葛特鲁德与克劳狄斯》解构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与他的叔父在长时间里真心相爱,嫁给他父亲才是政治联姻);英剧《莎士比亚重现》在现代场景里重新诠释莎士比亚原型人物的同时,也解构和重构着如麦克白这样的原型人物的心理、人格与动机;你可以说《奥赛罗》的主题是奥赛罗被伊阿古欺骗弑妻,也可以分析出它的母题是一个异乡人无法克制的不安全感;《哈姆雷特》当然是复仇记,但也是关于自我认同迷失和内心挣扎的故事。正因如此,莎士比亚的剧不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老对开本,而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自我丰富的戏剧对话的场域。
2月3日,在位于法国加莱的“丛林难民营”,来自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演员们正在为难民表演《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还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借助印刷业开始经典化。年第一对开本的印行,即以表明印刷业对他的推崇。四百年来,莎士比亚已毫无争议地居于西方正典的中心,其后几乎所有伟大的作家,都会不自觉地被置于与莎翁比较或对话的境地。这也许是我们至今仍在不断阅读着莎士比亚的原因。但还有什么别的更为打动人的原因,来阅读莎士比亚吗?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这样回答:“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作品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它“表现了整个宇宙”。
描绘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场景的油画作品(迪奥多·夏塞希奥绘,)
“整个宇宙”,这是个多么雄心勃勃的词。莎士比亚的作品当然是浩瀚的。他的剧本里不仅有政治与历史,还有自然科学(统计显示,他描写了超过种植物和种动物),涉猎过服装、烹饪,研究过占星术、炼丹术以及军事战略战术。但这些知识不能确保他不会过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人:他刻画了英国人、欧洲人和美洲人,塑造了丰富和普遍性的人,创造了诸多各异的人性和人格,洞察了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思考了人生的真谛。某种意义上,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正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或者说,“是这些形象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也在于其陌生性(strangeness)。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初次阅读他,都会感到是在接触一个陌生人,产生一种“怪异的惊讶,而不是种种期望的满足”。阅读莎士比亚的体验,在任何国家与任何时代都是新鲜的。他的天赋,体现在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极少有人能够像他的作品那样,提供着终极意义上的戏剧原型。
在纽约理查德·罗杰斯剧场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摄于年)
这种创造性,与莎士比亚创造语言的天赋有紧密的联系。在他生活的那个英语还未成熟的年代,他就能用自创的英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从未被他的当代人领悟到或从未能说出的人生感悟和真谛。正是莎士比亚,让英国人和人类不会因缺乏语言表达而丢失太多的思想。当语言被他创造出来,成为被无限扩散和无尽延续的自在时,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的所指,能有多宽广与深邃呢?也许和宇宙一样吧。
约三百年前,歌德在莎士比亚的纪念日发表了题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演讲。他以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昂高呼:“自然,自然!没有比莎士比亚的人物更自然的了”!啊,三百年过去了,莎士比亚依旧是说不尽的。
本期更多精彩封面故事
现代英国的基因: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蒲实)
经典的发明:英国与世界的莎士比亚(蒲实)
英格兰的罪与罚:莎士比亚的“亨利亚特”(张沛)
莎士比亚的“戏剧场”(周翔)
如何观看一场莎士比亚戏剧(张月寒)
莎士比亚,他超越了语言(张月寒)
中国导演的《哈姆雷特》,你看过几部?(孙若茜)
从英伦到中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艾江涛)
莎氏喜剧与英式幽默(龚融)
莎士比亚和钱(薛巍)
|专题报道|
楼市两端,高烧与去库存(谢九)
区划、规划和计划:三大不可逆力量(邢海洋)
|社会|
时事:叙利亚停火:迎接“新部落化”危机(刘怡)
时事:美国能源大亨的极速坠落(吴琪)
专访:反家暴:公权力打破“法不入家门”(程磊)
考古:海昏侯墓主揭秘:“政治傀儡”的前世今生(邱杨)
人物:李根:不走寻常路(李翊)
人物:因凡蒂诺:替补上场(张星云)
逝者:周小燕,“中国夜莺”之歌(王丹阳)
家园:为植物画像的人(丘濂)
|经济|
收藏:喜马拉雅绘画(李晶晶)
|文化|
艺术:荷兰风俗画:“生活”之美(谢斯曼)
音乐: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音乐世界(黑麦)
电影:《疯狂动物城》,兔子与狐狸之间爱的故事(李东然)
思想:行骗心理学(薛巍)
书评:每个人的英雄之旅(王珲)
|专栏|
袁越:肥胖与癌症
张斌:特朗普,差点儿就是个体育全才
宋晓军:国防预算与新型武器装备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