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比如评价一部美的电影的标准,比如什么是天赋、艺术和想象力,比如什么是真正的诗人,等等;也使一个国家的名字在我心里升起来、大起来、亮起来,那就是:亚美尼亚。
这部电影好比是人间最美丽的自然景观,帕拉杰诺夫说它“像波斯人的珠宝箱。从外看,它的美填充了我们的眼睛,你看到了精致的小画像,在里面你看到了更多波斯人的小装饰。”(德国电视访谈,YouTube)我庆幸是人在中年才看到,而不是更早,所以,一没有轻易忽视,二没有轻易迷失。
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帕拉杰诺夫与塔可夫斯基相比,他们在追求艺术自由独立的努力上是一致的,都是苏联电影时代体制下的牺牲者,但两人的精神气质稍有差别。帕拉杰诺夫没有塔可夫斯基那样的执意与从不妥协的坚持,他在年拍过反映苏联农民繁荣生活的TheFirstGuy,年和年分别拍过《乌克兰狂想曲》和《石头上的花》,尽管显露了他的非凡艺术感悟,但主题上都是反资本主义、反宗教的陈腔滥调。他在尽力地与苏联主流精神保持一致。而等他的《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一涉及与命运和宿命相关的悲剧法则,用什么黑羊、白羊、十字架、或者火与水等象征手法,尽管它是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故事,尽管这部电影在苏联电影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词汇:绘画学派或诗歌学派(或者基辅学派),他也立刻难脱被批判的厄运。
而此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表现上帝、爱与悲剧,那正是电影和文学对于我的意义。”(德国电视媒体访谈)
帕拉杰诺夫屡屡对外国媒体说,我是苏联唯一一个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安德罗波夫时代都蹲过大牢的电影人。年因为同性恋被捕;年他在基辅被捕,他本来回到这里是为了照顾生病的儿子,但这次罪名多得吓人:交易外币、艺术品投机买卖、偷窃圣像、接受偷窃的古董、传播性病和引诱自杀等等,最后控告他同性恋,他因重犯而获5年徒刑,被罚在第聂伯罗彼德罗夫斯克干重体力活儿。幸亏有国际公众运动和路易斯·阿拉贡(俄罗斯诗人)的介入,他才于年12月30日被释放,提前结束狱役生涯。然而还没完,年他又因涉嫌贿赂官员而蹲了几个月,后在格鲁吉亚高官EdvardShevardnadze的援助下获得自由。
在《苏拉姆城堡的传说》和《吟游诗人》那些“石榴的颜色”风格的迸发之后,他回到第比利斯——他出生的城市定居,他获得了精神的解放,想拍一部自传,他起名为《告白》(TheConfession),是这一次他觉得可以很好地解释自我,再也不需要象征、隐喻和暗示了。可是上帝没有给他机会。这部由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合拍的电影没有完成,帕拉杰诺夫就去世了。
也许他不需要自传。或者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本身就是象征、隐喻或暗示。一旦完成了这些隐晦幽密的描述,他就完成了使命。
他所有的电影就是他的自传。
《石榴的颜色》片头字幕显示:这部电影并不试图讲述一个诗人的生活故事,而是努力地再现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灵魂的焦虑、他的激情还有他的苦痛,广泛地使用了中世纪亚美尼亚游吟诗人传统所特有的象征和寓言。
这部电影当初因“封闭”、“难懂”而被撤下,重映时,又被剪去20多分钟,把原名“Sayat-Nova”(吟游诗人的名字)改为《石榴的颜色》(TheColorofPomegranates)。至今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它的原版。
在从法文版转译英文版的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电影剧本集SevenVisions中,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拍摄背景的介绍。一开始评论家挺喜欢这个电影,觉得它优美、新鲜又恪守在民俗范围内,没有出现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此时正值后斯大林时代,解冻已经进入尾声。在莫斯科一个艺术展上,赫鲁晓夫对抽象画艺术强烈反感,于是一场抨击形式主义的运动轰轰烈烈展开,有几十部电影遭禁。帕拉杰诺夫,这个用电影写诗的吟游歌手,不幸成了靶心。
他一从高加索拍完纪录片回到基辅,就虚心地接受批评。这是年,正好是反法西斯胜利二十周年,他写了《基辅壁画》,觉得这个剧本与意识形态保持了联系。但只拍了一个场景就受到了阻挠,之后几个月,再也没有接到继续拍摄的通知。他回到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写作《萨耶·诺瓦》,并开始拍摄。这是18世纪亚美尼亚一个伟大诗人的名字。俄罗斯象征主义的创始人ValerieBryussov(-)说,萨耶·诺瓦是那些与众不同的诗人中的一个,他用富有才华的、绝然有力的诗歌为整个人类而歌唱。
埃里温电影界的导演们也能敏锐地辨别政治风向,他的拍摄依然被当局干扰,不停地修改、不停地迁就,总是在等待,总是悬而未决,被折腾得实在受不了了,他给国家电影委员会主管写了一封信:
“当一系列悲哀的事情逼迫我去埃里温时,我39岁,现在我42岁了……天很热,桃子2卢布一公斤。我在这样的计划和通风糟糕的旅馆房间里觉得窒息,到处是蟑螂……我强烈希望《石榴的颜色》被禁拍,那我就会被送回基辅。我愿意放弃这部电影。《基辅壁画》和塔可夫斯基的压抑对我来说已经够了。”(SevenVisions)
虽然电影难逃惨遭删剪的命运,但埃里温的电影工作室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导演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在如此政治风向的年代里,他的内心也一定被帕拉杰诺夫登峰造极的艺术之美深深震撼了,所以残缺的《石榴的颜色》依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帕拉杰诺夫电影的特色,依然是一首用画面和音乐构成的哲学沉思抒情诗。这真是天大的幸运。
2
帕拉杰诺夫拍《萨耶·诺瓦》,这似乎是一个必然——一个出生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长期居住在乌克兰的亚美尼亚人。这样的出身背景某种程度预示了他的悲剧人生。
在世界电影史上,有几个人能够出生在第比利斯这样的民族熔炉和拥挤的文明之地、有几个人的心灵能浸染在这样浓密的文化氛围里?在那里,人们的出身和信仰相互融合: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阿泽里斯人、库德人、亚述人、俄罗斯人,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所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社会,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道德,有他们自己的风俗和社会生活。几百年来,这个城市是基督教堂、清真寺和犹太教会堂构成的和平家园,每个孩子都会说三种语言:格鲁吉亚语、亚美尼亚语和阿泽里斯语。……
他在这里生活了22年。第比利斯注定了帕拉杰诺夫看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
《石榴的颜色》,这是一部彩色的默片、乐舞片、舞台剧,是关于18世纪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乡情风俗片。这是用回忆、想象和梦境交织的影片。帕拉杰诺夫用这样特异的方式表现亚美尼亚的民族苦难,表现他的乡愁和爱情之痛。
(《石榴的颜色》诗人的梦境)
片头那几句诗人反反复复的独白,:我是一个生命和灵魂备受折磨的人……
悠缓的号或管声中,一本掀开了一页又一页的古书。
白色背景,三只红色的石榴。红色的汁液将白色渐渐渗透,迅速弥漫开来。
白色背景,一把尖利的短刀。红色的汁液将白色浸透。
刻着文字的石板上,搁着一串黑紫的葡萄。一只男人的脚缓缓抬起,放在葡萄上,用力地挤压。汁液弥漫。
白色的背景,两条两头尖翘的面包中间是一条苟延残喘、不停翻腾的鱼。
一把底部如陶罐的四弦琴(名为Kemencha,是一个有四根弦的弧形乐器,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东附近很流行)、一个古铜瓶里插着只有一朵白色玫瑰的枯枝,意象优美的玫瑰枝条,没有花朵,满是尖刺。
就在这样的画面外,诗人的独白平静地反复着:我是一个生命和灵魂备受折磨的人……
那干枯的玫瑰花枝,他的爱情。
那把琴,他的吟游,他的生命。
那不停翻跳的鱼,这个民族的艰难喘息。
一把短刀,预示着吟游诗人萨耶·诺瓦之死,他是在波斯军队入侵第比利斯时被杀的。这些红色的石榴和葡萄的汁液,是备受折磨的心在流血。历史上亚美尼亚屡遭迫害,曾被波斯人、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统治,曾经遭受阿拉伯人的宗教迫害,被迫信仰伊斯兰教而坚决抵制;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土耳其的驱赶和屠杀,有万到万的亚美尼亚人死亡……如果联想到这些,电影中的诗人则是亚美尼亚悲惨命运的缩影了。
这些画面已经讲述完了诗人所有的故事。
这部电影把乡愁讲得如此美丽,又如此绝望。
鱼形的面包条。
大饼子如衣服一样搭在绳子上、挂在小男孩Haroutine(诗人的本名)伸开的双臂上。围着火盆,妈妈弹琴,爸爸吹管,他在床上翩翩起舞。
遍地的羊毛。父母撕扯、弹打着羊毛,奶奶的防线车。挂在天花板上的摇篮,上面覆盖着白纱。
家家户户的羊毛毯。每个人都撑着毛线。男人们从染缸里挑起热腾腾的毛线,水滴在铁皮盖子上,清脆如鼓点。蓝色的、粉色的、红色的。……
修道院的长老在随着歌声将身体摇摆。小男孩在吊环下摆动。
还有那大风不静的三月!电影里的画面已经不够连贯,也许在删去的20分钟里能够觅到真实的踪影。但根据剧本的提示,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导演帕拉杰诺夫的绝望,这一定是他回乡的真实感受,因为就在这一年之后,他开始写《告白》(TheConfession)。他写的跟电影中的一模一样。
电影里可以看到寓意双关的链接:大风既是城市的自然气候属性,又代表着一种文化症候。不可思议的是,教堂尖顶坠落的画面竟然被严格的电影审查机关默许!
帕拉杰诺夫在苏联时代没有话语权,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形式挑战了时代,最主要是他的“话语”屡屡挑衅官方政治意识。
诗人还乡时那大教堂斑驳的墙体,被燃烧成废墟的教堂,干渴的诗人再也喝不上Akhtala圣母堂清凉的泉水,因为已经干涸,想象中土耳其的箭穿透了墙壁,壁画中的圣母失去了脸庞。
电影中,帕拉杰诺夫设置了很多谜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流过圆屋顶、弥漫教堂的石壁,浸到书里,渗透到各个角落;那么多的黑色、白色、红色,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一个诗人能遵循于泥瓦匠的指令歌唱、死亡?
这一切慢慢都有了答案。
这部电影40多年后,我才能清楚地体会到一个民族被迫放弃信仰的哀伤,我才明白,为什么苏联解体后,东正教徒们会首先集会游行……
3
一部有关童年的电影只捕捉瞬时的印象和感觉,这令人欣喜。因为,当你回首童年时,只有琐碎和断断续续的画面是最真实的……
雷声、闪电和雨水,黑暗的夜晚,水的暗流涌过教堂的祭坛,浸透了古老的图书,神父讲经的声音,妈妈用毯子包起小男孩Haroutine(诗人的本名),爸爸用毯子给他盖上,他依然害怕得发抖……阳光下的修道院里,僧侣们在阴湿的洞壁里搬书。(长老的画外音):书一定要被好好保存和阅读,因为书是灵魂和生活。这些书,晚上被浸透了,白天在太阳下风干。流水声中,洞壁顶上,老者将小孩的手放在一摞书上,(画外音:没有书,世界将没有智慧,而只剩下无知)然后将书轻轻压在他的手上。(你应该大声为人们读,去倾听,他们的灵魂……因为有许多人不能读这书里写的。)男孩抱着巨大的古书爬上修道院的屋顶,翻开这画页,古老的亚美尼亚世界站在他眼前。他躺在这些书中间。风掀动着书页。男孩沉浸在思索中,古老的手抄书在风中刷刷作响……
在一个个隆起的圆形屋顶上,女人们将一块块织毯冲刷。沟壑中流过洁净的水。水泼在织毯上,清亮的水、花纹的裙角、妇女们的脚、银色的脚环缀着铃铛。她们在劳作,又似在舞蹈。
透过圆形屋顶的窗口,窥视格鲁吉亚王室地窖的沐浴室,他看到了国王Irakl忧伤的眼神、沉重的叹息。还有王室的花毯、古瓶、尖翘的木拖鞋和祭坛。看到了公主裸露的乳房上扣着的珍珠母,他长大了。
“从这世界的缤纷色彩和浓郁芳香,我的童年做成了一把诗人的七弦琴,并赋予了我。”
帕拉杰诺夫剧本里吟游诗人的爱情在电影里完全被改写,也许是删去了。关于他的爱情,不知道那些在被剪去的20多分钟里,到底掩藏了什么秘密?一切不得而知。
那是格鲁吉亚宫中公主安娜的房间。公主在织蕾丝。青年诗人在弹琴。有一个金色的小天使在画框中旋转。他们不在同一个画面,其实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空间。斑驳的琴声中,他们的眼睛在交流。画外的歌声在反复吟唱:河水淹没了堤岸,河水淹没了堤岸……声音悲怨,旋律优美。
诗人坐在地上,捧着书本。
诗人拿着羽毛和一本书。
诗人左手是铁手杖,右臂上托着白色的公鸡。
诗人左手拿着棕色的点着的蜡烛,右手是一枝白玫瑰他把花慢慢移到自己的嘴边。
诗人的两只手拿着花他在嗅一枝花,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后面是被风掀动的书。
诗人左手贴心,右手举着一只戴着战盔的骷髅旋转。渐渐将手举到眼前,中指上有一枚蓝色的戒指。翻过手来,挡住眼睛,露出红色的手心。骷髅正对着前方。
安娜将挡在眼前的蕾丝轻轻移开,慢慢放在胸前,闭上眼睛。
诗人左手将珍珠母驮在胸口,右手是一枚孔雀羽毛。神色柔和。
安娜继续缓慢地舞动着梭子,忽然线被戒指绊住了。她挣断了线。
诗人沉浸在琴声中,忽然睁开眼睛(意味着琴弦断了)。
安娜将自己套在白色手套上的戒指摘下。示意。(画外音是孩子们模拟的夜莺欢语)
诗人抬起自己的左手,摘下戒指,郑重地示意给对方。
画面中只有蕾丝和琴在地上。小天使依然在旋转。
诗人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展示给了他的爱人——安娜公主。她冷漠、凝重、无动于衷、悄然心动、倾听、陶醉、被欲望燃烧,你可以在这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爱情是怎样一点一点地进入、滋润和涤荡了公主的心扉。这是我看过的最有创造力、最有诗意、最美的爱情场面。这段震撼人心的爱情描绘,展示了帕拉杰诺夫最高的才华。
(节选,写于年6月30日)
靜觀
品读自然,静观其变
声明:
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分享。如需转载其它公众平台,敬请联系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