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以前的多次旅行,从来没有像这次一般觉得脑子和储备知识如此不够用。尽管这只是第二天,我已经觉得之前的决定做错了,亚美尼亚待四天的行程绰绰有余是之于游客,而不是之于学习者。
又记起这句老而不俗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地小资源少,却穷而坚毅
山地国家的风景,果然是异于寻常的美。
去塞凡湖的路上,亚美尼亚小哥司机问我们,要不要听音乐?想到阮义忠老师因音乐而来,于是不假思索赶紧回答ys。亚美尼亚的音乐,干净,清澈见底,穿透力极强,如同夏日明丽的高空,如同亚拉拉特山与天接壤的雪顶,如同一路颠簸却坚定伸向远方的公路...是的,我想也会如塞凡湖沁人心脾的宁静宽广。
一路的山坡上确实没有太多树,连绵的山脉大部分是光秃秃的,不过比起阿联酋七国沿途的寸草不生要好太多,有浅浅一层的草木,镶嵌着紫色黄色白色的小花们,无尽的蓝天里飞着一朵又一朵白云,连绵的草地一片接着一片起起伏伏,它们无限向远方的远方奔去,天地就这样连接在一起,夏天的风景竟如此美丽,漫山遍野这个词放在这里一点也不奢侈。
而美丽只是表象。亚美尼亚的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比两个北京大一点,全境90%的地区在海拔米以上,人口近万,可流落在外的亚美尼亚人竟有万之多,多年的战争中其努力在大国间找到平衡,寻求民族独立生生不息。它的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可耕种土地少,森林覆盖率低仅8%(而邻国格鲁吉亚的森林覆盖率高达38.8%),只有水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相对丰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路看见黑色的矿石,和随处可饮的水。有的山坳里停着开采车,行驶在公路上竟能肉眼看见黑色的闪着光的矿石。后面到了塞凡湖脚下,竟有卖矿石的。
对,这与冬季的卡兹贝极是完全不同的景致,那是一望无际白雪皑皑的山峦震撼,在盘山公路里一步一步登高。而这里是连绵不断的“草”原及山脉,车轮是向一望无际的挺直的公路向湖的深处驶去。
我似乎能感同身受,这样天然的屏障如何能轻易越过,我想起土耳其作为同盟国在一战时攻打俄罗斯,在关键一役中遭遇高加索严冬的风雪,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导致未战先饿死冻死一半以上的军力,而剩下的残余部队战斗力也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本已胜券在握的战争以仓皇失措的告败而终。
2.SvanLak塞凡湖
这里就是塞凡湖了。还没看腻沿途的精致,帅气的小哥跟我们示意到,小哥只会简单的英语,碰到不会的词语,就会停下来一边一个劲地抱歉,一边用手机查谷歌翻译。
一眼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垠的蓝色湖面,塞凡湖临近阿塞拜疆的边界,是高加索最大的高山湖泊。塞凡湖的名字来源,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是衍生于建立在小岛上的“黑色教堂”的名字(SvVanq:“sv”–black,“vanq”–thchurch–ThBlackChurch),高尔基称塞凡湖是“放置在群山中的太阳”,这可不是浪得虚名。
从苏联时期起,塞凡湖就是亚美尼亚最重要的避暑胜地。在多个游记里都提到塞凡湖的鳟鱼是有名的美味,沿湖公路总有人冲着来往车辆比画手势,那些人是卖鱼人,在比画鱼的大小,我并没有碰到这样的卖鱼人,只闻到了亚美尼亚最著名的“面包香”。
塞凡湖西北部伸向湖心的半岛上,坐落着塞凡纳旺克修道院(Svanavankmonastry),俯瞰整个塞凡湖。因为苏联时期因为引水工程造成湖泊干涸,水位下降20米,以前的湖心岛也因此成了半岛,千百年来水位的不断下降也令亚美尼亚人很忧心,塞凡湖是母亲湖。
在通往塞凡修道院的阶梯沿道,如今已有很多游客商贩。拾级而上的阶梯旁,有卖油画的,有卖石雕的,他们似乎都有各自的据点,自旅游业开始来并未有变化。
3.之于教堂,有了新的“看法”
亚美尼亚正是“修道院之鼻祖”。这么多次参观教堂从来不知所以然(只有一些关于基督教圣母,耶稣升天,圣子手势,天使等的一些基本概念,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史),而在这里有机会从实践出真知,也终于不再觉得教堂只是一个“参观的对象”而已。
亚美尼亚的教堂之多,实在难以计数。阮义忠在其年造访亚美尼亚之时去了十六所亚美尼亚著名的教堂;三联周刊记者写的文章--算是我看过比较深刻的亚美尼亚分析--其拜访了二十多所教堂;这些都是较为有名的,我们且不说大大小小那么多不知名的。古代亚美尼亚的首都阿尼Ani,如今已被土耳其占领,一位奥地利艺术史学者说在造访阿尼时说,我站在西方建筑史的连接点上,而只有建造圣索菲亚神殿盒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天才,才能理解亚美尼亚人在建筑史上的先驱地位;亚美尼亚建筑的最高成就是在中世纪修道院对西方建筑的巨大影响。
比如我自己,离开塞凡湖后,我们还去了离塞凡湖很近的Kcharis修道院。显然,明天和后天我们还会依次再拜访其他的教堂。
4.亚美尼亚教堂的初级“看法”
亚美尼亚教堂通常具备抗震设计(就如同其苏联时期的地铁一般)。空间尽可能的紧凑,在等臂十字结构的四角添加狭小的祈祷室,成为四个三角形支撑。教堂虽由方形石块堆砌而成,但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其他形状的石块上下相互卡住(这也与亚美尼亚本身可利用的建筑材料相关)。
大厅穹顶的上方留有一个圆形的窗口或几个方形的窗口,窗口用于采光,太阳光通过窗口照射在室内的不同位置还可以用于标记时间。
亚美尼亚的教堂充分借鉴了诺亚方舟的构造精神,诺亚方舟里有三层,第一层住的是动物,第二层住诺亚和他的家人,第三层是鸟类,它们是离上帝最近的族群。亚美尼亚的教堂也是这样安排,靠近门口的第一层向所有人开放,最高的祭台专属神职人员,而中间的区域只有亚美尼亚人才能进入,因为他们自诩是诺亚的后代,后面参观教堂可以注意观察。
5.亚美尼亚的“有名”教堂清单
对,亚美尼亚的行程可以由参观教堂的路线构成。我没有那么时间去一一参观,有些遗憾,只好借着看过的资料让这些教堂先等等我。
于公元年建成的圣李普希姆教堂(SaintHripsim),是亚美尼亚最古老的教堂遗迹之一,影响了后世许多教堂的建筑
吉哈德修道院,是由一座石山挖空雕刻而成,是亚美尼亚人的一生当中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同时加尼有亚美尼亚境内唯一的太阳神庙-加尼圣殿,为古时亚美尼亚国王的夏宫,该神庙大概17世纪毁于地震,现在看到的是年重新修缮的,它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一
喀依扬修道院,是“亚美尼亚女歌手“鲁馨萨卡扬的长眠之地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EtchmiadzinCathdral,礼拜天造访,听听弥撒唱诗班的优美歌声,全世界最古老的大教堂,埃奇米阿津的意思是上帝之子降临之地(-)--亚美尼亚人相信上帝在公园里3世纪曾经降临在亚美尼亚-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而在年会再次到来(阮义忠造访时为年),教堂的博物馆藏可见两件圣物:传说中诺亚方舟的残片和刺死基督的长枪枪头
圣母教堂StAstvatsatsin,年用血般火山岩所盖,五六公尺高,只容得下一人祈祷
梅思罗普·马许多茨为名的修道院,是36个亚美尼亚字母的创始人
戈夏凡克教堂是以名人MkhitarGoshavank是中世纪的学者与作家,落成于十二或十三世纪,建筑史上经典之一(最辉煌的亚美尼亚文明的银色时期)
圣霍尔维拉普(St.Khorvirap)修道院,一侧的小木门是由木头做的,雕刻精美绝伦。此修道院因圣格雷戈里(St.Grgory)(到亚美尼亚宣扬基督教)被一位国王囚禁在此十三年而成为圣地,修士后来成为那位国王的心灵导师
格加尔德修道院GghardMonastry,这是全高加索地区最著名的修道院之一,处于峭壁林立的山谷深处
6.十字碑
十字石碑在教堂和修道院随处可见。石碑中央雕刻十字,连接碑顶的天堂和底部的人间,四周环绕着类似中国结样式的延绵不断的花纹,象征永恒。这也是我在亚美尼亚见到独有的,也许亚美尼亚的石头真的太多了。
7.交通往返
城市与城市隔得较远,需租车往返才方便,比如从埃里温往返塞凡湖,包车亚美尼亚迪拉姆,约等于人民币,不贵但也不便宜,也可以通过旅行社报团,或者自己租车(这应该是最方便的方式),也可以有机会深入亚美尼亚更加彻底。
8.面包房和樱桃树
看见满城的樱桃树,让我不禁想起陈丹燕的书《樱桃树下的爱与弗》。埃里温的樱桃便宜到让我吃惊,亚美尼亚迪拉姆元/千克,大约是5元/斤。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红色小樱桃可爱极了,可能我没有见过樱桃树,这个发现让我高兴了好一会。风刮得白杨树也哗哗地响。
以及无处不在的面包房,前文提到的面包香,也就是亚美尼亚独有的面包,此面包是圆圆的大饼状,里面夹着类似“椰蓉”的甜馅,但是却没有椰蓉或豆沙那么甜,一口咬下去香气四溢且有嚼劲,我们回到埃里温特意买了一个,不过个头有些大,吃了后很饱腹,折合人民币才2元左右。在路上走遇见面包房的频率以及遇见提着面包和水果(黄色的小桃子,四处有得卖)的女人和男人们的频率可以用“无处不在”这四个字。
9.第一次被晒伤
回到酒店照镜子的时候被自己的手臂吓到,两只手臂通红,这显然是被晒伤了,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形。亚美尼亚的温度在夏季大约30度,早晚温差大,清晨和晚上非常凉爽,但是即使是半下午走在太阳下,也没有觉得特别热(当然每一个本地人都对我说这快要热晕了),没有人撑遮阳伞,城里面树木比较多,浓荫蔽日,姑娘们的裙子也让夏天更加有了夏日的模样。而我显然是被这种表象给蒙蔽了,整整过了7个小时我的手臂仍然红得像个“红烧猪蹄”,火辣辣地微疼,晒红的部分也丝毫没有消减的意思。只是我很纳闷,为什么脸和腿没有遭殃。
偶遇了一群亚美尼亚初中生
高加索的阳光原来这么狠。其实今天的主角宾小果,老妹带了她的硕士服要拍毕业照。我其实是个小跑腿,殷勤地当了一上午的摄影师,让她与全世界各国的“游人”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告别她最后的夏日。
夏至及至。
德国老奶奶和宾小果
明天要去诺亚方舟停靠的亚拉拉特山,去找寻亚美尼亚文明的发源地。“导游”是个惊喜。
那般明亮清新,亚美尼亚初见(一)
ID:yzi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