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外高加索,好像大部人都是陌生的,如果再问一句,外高加索是指哪三个国家?我想关于这个问题,90%的人都得指望白老师了。外高加索三国其实指的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个在世界舞台上不太起眼的小国,默默存在于世,我想,要不是当初被南航周年庆的特价机票吸引,这里应该很难会列入我的旅行计划之中,从而彻底错过外高这片神秘之地。
我曾在朋友圈写到:关于外高,平心而论,没有像土耳其那样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外高的美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内,那不急不缓,那不骄不躁,那你来我欢迎,你不来我不强求的态度,就有这股子令人喜欢的清冷劲儿在。
不急,泡杯冬日暖茶,来听我眼中的外高。
埃里温YEREVAN
这座首都城市,不算大,小巧但谈不上多精致,老建筑不甚出彩,新建筑平淡无奇,不用多久就能将市中心走个遍,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太出众的地方,我却有着极佳的印象,或许是那干净的街道再加上不可多得的好天气,暖阳下,总觉得安逸闲适,幸福感不就该是这样简单而不加修饰?
可能有些太字面,单从这座首都城市的名字,就能体会到温暖。晚秋的埃里温,阳光透过秋叶,草在吮吸着阳光,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原本以为亚美尼亚人英语普及率很低,但在埃里温让我有些意外,在小小的眼镜店,也能不费劲儿地用英语交流,配到适合的隐形眼镜,让本来深陷于还没离开中国,就已经意外破裂的镜片的灰暗中,又重新恢复到正常的光明。对一个城市的评价,很多时候都与主观感受有关,埃里温的人,从稚嫩幼童,到街头卖艺老人,在脸上透露出的温暖,可能就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加分项。
从周围川流不息的车辆来看,这里应该算埃里温的地标,说实话,我在埃里温的旅行没做一点功课,本也只打算随意行走,所以即使走到这处精致的马赛克堆砌而成的美丽建筑下,也只能小心猜测这里是国会所在处。
诺拉凡克修道院NORAVANK
亚美尼亚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个古老的民族存在千年,曾创造了强盛的古国,后来却命运多舛,不断遭到周边国家侵略,被阿拉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一波接一波地鞭笞,在一战中,也曾遭到奥斯曼帝国毁灭性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但即使这样,亚美尼亚人却从未在泪水中妥协,即使国土不断被瓜分,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将亚美尼亚血统保留下来。不仅如此,亚美尼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定性为唯一宗教的国家,即使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和信奉拜火教的波斯人侵略,亚美尼亚人都未曾退却,即使面临着被种族屠杀的风险,而如今,留存千年的古老修道院,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这段历史。
塔特夫修道院TATEV
深藏在深山中的塔特夫修道院,背靠雪山,本就是一处风景,再加上其神秘的地理位置,总让人浮想联翩,好像瞬间回到了几百年前,倾听从学院里发出的美妙音乐(tatev曾经是著名学府所在地)和教堂钟楼敲出的清脆钟声。站在那里,总有一种孤独感,让我想到了天鹅堡,不同的建筑背景,一样的遗世独立,但都足以让人痴迷其中。
树下的传教士,黑袍于身,更将这本就凄清的场景,添加几分,不过也许我本世俗,不懂宗教的那份静谧,只欣赏眼前美景就足矣。
修道院大小不同的穹顶,都透露出质朴无华,我读不懂宗教,但却看得懂这眼前的画面,就像葡萄所说:喜欢亚美尼亚教堂这不浮夸的干净和简单。
塔特夫教堂离首都埃里温很远,回程路上遇到一处不错的风景,还没被积雪覆盖的小村庄,三俩堆砌的石头阵,总觉得透露着凄凉与坚韧,可能太投入于亚美尼亚这个民族的历史中来,看什么都有极强的背景感。
回程已经是晚上,13小时的旅途在中途小憩,抬头仰望星空,没有三脚架,没有好镜头,30s的曝光,随手拍到的银河;如果没记错,这是我第三次看到银河,前两次都在高原(玻利维亚乌尤尼和西藏纳木错),而这次是在远离市区,海拔并不高的郊区,这里叫亚美尼亚。
不曾想到,这个没多少亮点的地方,却让我深深喜欢上这个民族,经历战火,分裂,屠杀,地震,历经无数磨难,却毅然存于世上,“亚美尼亚民族”,六个字,就是一方信仰。
巴库BAKU
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在去之前非常陌生的一个地方,却是整个外高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多亏于阿塞拜疆丰富的资源,造就了这座里海边上的现代化都市。
土耳其有毒,让我中毒不浅,在离开伊斯坦布尔后的三天依然对它念念不忘,可惜的是这三天我刚好就在巴库,以至于几乎没有特别多的心思去打量这座城市,只是走马观花地观望着,却有一处建筑吸引了我,让我掏出了相机狠狠拍了些照片,那就是已逝的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以其完美的流线型打造的建筑艺术品,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短短的两天停留,确实很难对这座城市留下多少印象,但是却因为巴库人的热情和陌生人的善意,让我给了那里一处好的评价。有时候在旅行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地方的人,而主观影响到对这个地方的评价,巴库人正是这样的一个正面的例子,现代的巴库从落地的机场就能感受到,或许下次应该留下更多时间,去感受这座城市。
第比利斯TBILISI
说来也巧,第比利斯是我入境高加索的第一个城市,三次从第比利斯经过,都没有停下脚步在这里看看,直到第四次回到这座首都城市,才好好感受到了这里的阳光与冷气。
ps:
1)第一次入境是从国内飞格鲁吉亚,到的时候已经入夜,而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前往亚美尼亚的minibus,第一个匆匆而过。
2)第二个匆匆一别,是从亚美尼亚返回第比利斯,入境格鲁吉亚以后,司机直接拉到了第比利斯机场,睡了一晚上的机场,等候第二天清晨前往伊斯坦布尔的班机。
3)第三个是从巴库前往第比利斯,也没来得及好好看看,第二天又坐上了前往梅斯蒂亚的小飞机。
我住在第比利斯的老城区,简洁干净的hostel,每天早上提供极其丰富的食物,被我笑称为“战斗民族的早餐”,我喜欢avlacari车站对面的那家格鲁吉亚菜,我说过很多次,格菜很符合我的胃口,尤其是那加了香菜的牛肉汤,味道鲜美。除了食物,老城区还有著名的三圣一教堂,恰逢周六,在教堂几对新人举办着婚礼,见证了这个美丽的瞬间。
在第比利斯的最后一个夜晚,也是临回国前最后一晚,去看了第比利斯歌剧院最后一场《茶花女》公演,恰如缘分,虽然听不懂意大利语,但视听享受还是有的,原本以为三个小时的歌剧会显得时间特别难熬,结果倒是在歌声与剧情中沉迷,不错的一次文化体验,这也是我旅行中常常会给自己安排的一个项目,看一出剧,感受当地的文化生活。
梅斯蒂亚MESTIA
如果列举出一些一眼惊艳的旅行,那这里算是一个,当我还未从小飞机的兴奋中醒过来,已经被眼前世外桃源震惊,像来到童话世界,到处都是碉楼的山林,被大雪覆盖,又远离尘世间,很难形容第一眼看到梅斯蒂亚的心情,已等不及被寒天冻得关机的渣phone,让我睁开眼,去识那冬变冰分。
十二人座的小飞机从云间穿过,从雪山旁划过,最后落在一片雪地里。
童话故事里的元素都有了:白雪,远山,树丛,还有石头砌成的古堡。
夜晚的梅斯蒂亚也美得很,一过六点,气温就开始骤降,走在寒风中需要很大勇气才将手从裤兜里拿出,即使再不愿意,也不会忘掉拍下这般景色。
树上的红果儿还留着,和残雪倒是格外搭配。
看着像蓝色珍珠糯米的深山老冰,在阳光作用下,散发着幽幽蓝光,大自然的神秘之手,总是能造就不同颜色的惊喜。
沾了同行两位东欧美女的光,爱慕她们的司机主动请缨,成了我们冰川徒步的免费向导,带我们爬了被大雪遮住道路的野雪山,尽管5个小时的爬行,钻进靴子里的雪都化成了水,依然不能阻挡征服大自然的心,当最终爬到山顶处,站在冰川脚下,除了一个劲儿说nice,还有一袋满足。
一路上的雪景,一个白色的世界。
此处应该有掌声,多亏这两个姑娘的两日相伴,让我在梅斯蒂亚这个冰天雪地的山里,能感受到东欧人民的温暖,晚上的红酒趴,让三个不同多家的人在他乡也能聊得如此尽兴,最后不得不提,格鲁吉亚作为红酒发源地,口感很适合大多数中国人,微甜,有兴趣的可以尝试格鲁吉亚的sweetwine。
乌树故里USHGULI
一个名字就是诗的小镇,欧洲海拔最高的古村落,深藏于大山深处,背靠雪山的古老房屋,一切都是室外桃源的标配,70多户多人的仙境,那里的每一帧每一秒都是一张画报,古朴是它的性格,诉说着悠扬。
穿梭在村落小巷子里,会有很多流浪狗跟随,可能因为天冷,也不见几个路人,有种回到古世纪的错觉,回到那个骑士的年代,有着十字军,以十字架为荣的年代,不同于梅斯蒂亚,乌树的房屋更加古朴,碉楼雕刻着岁月的痕迹,没有人为的现代化修复,还是那个年代原汁原味的产物,望着,特别美好。
这是一个孤独的碉楼,处于最高的地方,也是最靠近雪山顶峰的地方,我不知道谁居住在那里,但是主人的心境,或许会因为周遭的平静,而变得开阔。
多毛DOMA
一个人的旅行,在走过一些地方以后,已经习惯,习惯没有帮忙照看,只能拽着大包小包行李去上卫生间;习惯在机场过夜也能呼呼入睡;习惯买过机票以后就不提前做死板的计划,而是走到哪儿就是哪儿的随意;习惯一个人坐一桌点自己喜欢的当地菜;习惯接触不同的人,习惯听不同口音的英语,习惯偶尔会感受到的寂寞,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也是一个喜欢怎样舒服怎样过的人,很喜欢西语里一个词语estado,“状态”,今天你真的“estado”了吗?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介绍最后小段落的主角,多毛,是我在哥斯达黎加买的一只树懒,在我一个人的旅行中,担任着拍片儿模特的角色,跟我走过很多地方,也差点被落在了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园里。虽然和我一样,头发开始越掉越多,但是他却依旧帅气十足,最后来几张在高加索拍的雪地写真,谢谢大家捧场新晋网红小生,记住他的名字叫:多毛,西语名:Doma.
谢谢支持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