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选举安全问题:以年和
年总统大选为例
杨 楠
年美国总统大选暴露了长期存在于该国选举体系中的风险,“选举安全”迅速成为当代美国国家安全与国土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美国选举安全涉及网络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体现出“复合安全问题”的特质。美国联邦与各州政府试图从降低关键基础设施风险、重建选民信任、减少部门壁垒以及填补机制缺失四个层面入手,系统性化解存在于选举系统的各类安全威胁。年美国大选期间,原有选举安全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美国国家安全体制及文化与其选举安全体系的运行逻辑之间仍存在多层矛盾,特别是美国选举体系的产业市场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之间的矛盾、“全政府”与“地方权”之间的矛盾、“网络自由”与“网络主权”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会长期存在,将使利益攸关方不断发生龃龉,阻碍相关政策深入推进,最终导致美国在选举安全治理上将一直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
年美国总统大选;网络安全;选举安全;美国国土安全
杨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邮编:)。
总统选举(简称“大选”)是美国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该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长期以来,独立选民、有效机制以及合法结果成为美国政府平稳更迭、政治生态得以良性延续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美国总统选举中烦冗的操作机制和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随着时间推移与技术革新,此隐患所带来的问题逐步凸显,并在被视为“数字时代民主政体分水岭”的年大选中得以激化,“选举安全”(ElectionSecurity)也迅速发展为美国社会的重要安全议题。美国选举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美国如何管控此类安全风险?其效度及限度如何?本文将聚焦选举安全问题在美国的成因与实质,分析其应对策略,并以年美国大选为例,探讨美国进行选举安全治理的效果及限度。
一美国选举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实质
年大选使美国选举安全问题得以凸显。实际上,选举安全问题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并涉及美国政治、社会乃至军事等方面的安全。
(一)历史进程中的美国选举安全问题及其演变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及流程始终如一,选民投票方式却经历数次变革,而旧有模式的缺陷和新兴技术的问世是驱动这些变革的主要诱因。美国独立前,北美各殖民地选举主要以保密度欠佳的口头投票(ViceVoce)形式完成。18世纪末期,选票箱(BallotBox)与个人投票制度的引入暂时缓解了这一窘境,但同时也诱发了新的违规行为,如竞选欺诈、胁迫与腐败等。而后,工业革命为美国选举带来新投票技术,杠杆机(LeverMachine)的出现令选举更为保密和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旧有选举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为许多州政府所采用。在“机械选举”时代,美国政府及各州将选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归咎于管理手段的欠缺,并尝试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对抗风险。
美国这种“以技术保选举”的逻辑在信息化时代再次得到了验证。伴随计算机科学的进步,美国迈入“电子选举”时代,先后引入穿孔牌式投票系统、光学扫描投票系统及无纸化电子直录投票机作为主要投票设施。这种革新满足了部分残疾人选民等特殊群体的诉求,同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信息科技融入大选进程也引发部分美国专家对软件欺诈和技术违规等行为的担忧,认为这种趋势为美国选举开启了新风险缺口。
冷战末期,美国国内已衍生出一系列旨在研发和销售选举设备的企业,并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市场。鉴于美国选举“去中心化”的特质,各州和地方政府在选举设备的采购与使用方面具有绝对主导权。多样化的选择令各投票点设备迥异,有限的预算也迫使地方政府难以更新设备。年美国大选中,佛罗里达州爆发“悬挂孔屑”(Hanging-chads)事件,促成《帮助美国投票法》(HelpAmericaVoteAct)的出台。在该法律支持下,各州陆续将剩余机械投票设施更换为无纸化电子投票设施,而法律也将美国选举体系弊病公之于众,即各州与地方政府缺乏妥善维护竞选设备的计划和动力。
由于意识到选举进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美国学界与官方先后开展系统性评估。年,俄亥俄州政府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开展了“珠穆朗玛计划”,对全国范围内主流竞选设备遭受网络攻击的潜在可能性进行了全面考察。尽管最终报告指出了竞选设施的诸多漏洞,但缺乏将这些漏洞与潜在干涉相关联的深入思考。年,奥巴马授意成立的“总统选举管理委员会”对美国选举体系再度进行评估,仍聚焦于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缺陷,也并未将其视为潜在的国家安全问题。直至年大选中期,联邦协助选举委员会(ElectionAssistanceCommission)与选举创新研发中心(CenterforElectionInnovationandResearch)等机构的专业人士仍公开表示对选举系统安全性有信心。
技术圈缺乏对选举系统风险的正确理解,战略界也无法对自身的外部威胁进行准确预判,最终导致年大选成为美国历史上又一次战略意外事件。在选举即将落幕时,美国各界方始意识到,自身政治制度遭受重大冲击,而选举中安全议题的性质也出现深刻变化。其中,威胁模式的扩展与演进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探讨的焦点。总体看,年的总统选举干涉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威胁。
第一,美国的选举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网络攻击。选举基础设施系统由四个相互联结的部分组成,即注册选民数据库、选举管理办公室内部网络、电子投票机以及实时更新选举进程的网站。除电子投票机没有受到直接攻击以外,其余三个部分均遭到不同程度侵蚀。在黑客的攻击下,19.8万美国选民资料被非法窃取,21个州遭到不同程度的网络渗透,超过名地方选举官员的邮箱收到了钓鱼邮件。仅在伊利诺伊州被窃取的9万余条选民信息中,超过90%包含了选民的驾照与社会安全号码等个人隐私数据。与此同时,联邦协助选举委员会的主页也在大选行将开始时遭到渗透。尽管该网站不含选民资料和数据,但仍对社会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
第二,选民的投票意图与倾向受到干扰。美国官方断言,其选举遭受来自外界的“影响力行动”,即通过改变选民的信息环境来间接地影响决策。年1月选举落幕后,美国情报部门迅速发布了一份评估报告,将针对美国竞选所实施的“信息战略”归咎于俄罗斯,称其意在将情报活动与宣传行动相结合,“通过政府机构、国家媒体、第三方机构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机器人(Bots)’与‘喷子(Trolls)’共同完成这些行动”。西方诸多媒体随即附和这一说法,并指出此次行为与俄罗斯此前在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地采取的行动模式如出一辙,即通过在新闻页面与社交平台投放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与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的方式,散布政治敏感信息,进而策动和加剧社会的分裂。
第三,美国选举的常规进程受到了影响。在年大选中,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Clinton)的“邮件门”事件、希拉里竞选经理约翰·波德斯塔(JohnPodesta)邮件泄露事件,以及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emocraticNationalCommittee)遭黑客攻击事件被美国媒体轮番炒作,为希拉里败选埋下伏笔。民主党而非共和党遭受多次攻击的事实更引发了民众的广泛猜疑。在选举落幕后,美国国土安全部与情报总监办公室的联合声明指出,这些行动的共性在于首先通过网络手段实现对敏感信息的非法窃取,而后将这些私人信息移交给如维基解密(WikiLeaks)、DCLeaks等网站,从而实现对选举常规进程的干涉。此后,安全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