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东方化时期的艺术交融3

合集连载《从亚述到伊比利亚》(续上篇)古希腊和近东地区的文明以其精湛的金属工艺而闻名。在这些地区,铜锅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工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们在宗教仪式、宴会和葬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铜锅,特别是那些带有动物形状附件的铜锅,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成为了古代文明交流的见证。在古希腊,铜锅不仅是烹饪和储存食物的容器,它们还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萨摩斯岛的居民在一次利润丰厚的航海之后,用十分之一的利润制作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被献给了赫拉神庙。这些铜锅上的动物形状附件,如狮头、牛头和狮鹫,不仅展示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

陶制锅、支架。伊特鲁里亚风格,东方化。纳尔采,皮佐皮德公墓,19号墓(XLI)。罗马朱利亚别墅国家伊特鲁里亚博物馆。青铜大锅,戈尔迪翁,MM土墩,墓室南墙,挖掘期间,年。

近东地区的铜锅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些铜锅上的附件,如带有翅膀的公牛和人头鸟身的塞壬,展示了近东文明对神话生物的崇拜。这些铜锅在宴会和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食物和饮品的重视,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铜锅的制作涉及到复杂的金属加工技术。工匠们使用失蜡法铸造出精美的附件,如狮鹫的头部和塞壬的身体。这些附件不仅具有实用性,能够支撑铜锅或使其悬挂,还具有装饰性,展示了古代工匠对美的追求和对神话传说的诠释。铜锅及其附件的传播,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生动例证。从希腊到意大利,再到塞浦路斯和弗里吉亚,这些铜锅的流传不仅促进了技术的传播,也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带狮鹫半身装饰的锅具彩陶;高21厘米,最大直径33厘米。克里特岛,阿夫拉蒂,墓L,东方化时期,公元前7世纪。希腊赫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此锅具为深球形,饰三狮鹫半身及绚丽彩绘。下部彩绘带与同心圆交相辉映,上部六面板各展风姿:狮鹫头部圆绘,棕榈叶与菱形绕肩;斯芬克斯坐像,迷宫带围;双鸟对望;雄狮安坐。此类器皿铁器时代初期,希腊陶土仿品盛行,克里特岛亦见陶质复制品。学术界认为,其形受近东青铜锅启发,然其跨越地中海、晚几何至古风期传播路径,仍为未解之谜。狮鹫形锅具附件青铜;高28厘米,底座环直径9.7厘米。罗德岛,卡米罗斯,东方化时期,公元前7世纪中期,希腊罗德岛考古博物馆。青铜;高11.1厘米。萨摩斯,赫拉神庙,祭坛南侧,东方化时期,公元前年,萨摩斯,希腊瓦西考古博物馆

第一件狮鹫雕塑展现其前半身,颈部呈优雅的S形曲线,喙部张开,耳朵竖起,空眼窝原设计镶嵌杏仁形虹膜,细节丰富,通过浮雕手法增强。头顶装饰有希腊狮鹫标志性的圆形柱头,颈部覆盖鳞片并以细长卷带装饰,带上有四组短划线图案。此雕塑作为珍贵祭品固定于青铜锅边,不仅见于希腊圣地,也广泛出现在伊特鲁里亚王室的墓葬中。其制造始于公元前8至7世纪,主要工坊位于奥林匹亚、伯罗奔尼撒及萨摩斯,罗德岛可能也参与其中。狮鹫装饰的锅具源自近东,但希腊人创造性地加入此元素,象征着驱邪、保护、神性以及政治力量。第二件狮鹫雕塑头顶饰以球形凸起,两侧及前额分别为螺旋与浮雕卷发装饰,后脑的卷发浮雕延伸至颈部,形成独特的无饰圆盘状凸起。颈部装饰有多边形元素,并设有九孔以便于固定在锅缘。雕塑耳部末端受损,颈前环部分缺失,推测为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其颈部为空心设计,而头部则实心铸造,眼周设计巧妙,预留镶嵌材料的空间,并雕有细致的睫毛。希罗多德曾提及狮鹫前半身装饰青铜锅的传统,而萨摩斯则是这类狮鹫饰品的主要生产及出口地之一。赫拉神庙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不仅发现了早期锤打的狮鹫群,还有高达80厘米的公元前7世纪大型铸金属狮鹫,以及公元前-年的小型狮鹫群体,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狮鹫饰品的制作历史。

一组塞壬锅具附件青铜;高16.5厘米。波奥提亚,阿波罗普托斯神庙,北叙利亚,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这件塞壬附件背部有环,原为把手,铆钉固定。塞壬形象展翅双臂叠翼,面部特征鲜明,雕刻繁复,具近东风格,或受亚述神祇阿舒尔启发。锅具或置于三脚架上,或辅以狮鹫、狮子前半身装饰,推测为近东生产中心受亚述艺术影响的工匠制作。青铜,高16厘米,宽22.5厘米;高14.5厘米,宽23.5厘米;维图洛尼亚,CircolodeiLebeti,北叙利亚,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初。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年,伊西多罗·法尔基与路易吉·佩尔尼埃在维图洛尼亚发掘了两座大型圆墓,其中一座因内置两大青铜锅具而命名为CircolodeiLebeti。该墓直径逾21米,石板覆盖,内含矩形墓坑。坑内除两大青铜锅具外,还出土青铜、铁器碎片及三脚架残骸,另有铁战车轮、青铜圆盘与马嚼子等遗物。大锅中藏有黎凡特风格琥珀印章,刻有四足怪兽。两锅直径分别为53厘米与65厘米,边缘装饰各异:一锅饰以带翼塞壬与狮子半身,另一锅则为带翼双面神与狮鹫头部,均背有环作把手,对称排列于锅沿两侧。青铜,高13.5厘米,宽22厘米;高6厘米,最大宽度14.5厘米;希腊,德尔菲,约公元前-年。希腊德尔菲考古博物馆。神话塞壬带翼前半身常见于近东青铜锅具及其东方化仿品装饰。第一件面部呈三角形,杏眼浓眉,唇丰额窄,展古风微笑,发型仿埃及假发,项链雕珠似珍珠,翅尾锯齿边,饰鱼骨半圆纹表羽毛,左翼缺,头顶曲突似近东战士羽饰。第二件塞壬呈短尾,翅尾外饰鱼骨之字纹,发成双肩巨束,胸有之字雕饰。两者均铆钉固于锅沿,一只翅上双孔示意,一只余两铆钉。背面半圆环可插摆动把手,便搬运。此类附件多现于希腊神庙,亦用墓葬,起源难辨,因希腊工匠融合近东与本土风格,创新混合艺术。

青铜;宽21.6厘米,高19厘米。巴比伦(?),约公元前-年。大英博物馆

这件塞壬锅具附件的风格与公元前7世纪晚期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相似,虽曾误认为尼姆鲁德出土,实则可能源自霍尔穆兹德·拉斯姆在巴比伦尼亚的发掘。因拉斯姆发掘记录不详,确切来源难定。若此附件确属巴比伦,则其他相似附件或亦源于亚述、巴比伦。西方所见塞壬附件风格多变,反映近东工匠与本土工匠并存之现象。更多塞壬锅具附件照片可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格伦凯恩博物馆的文章《“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带牛头的存储容器陶制;高50厘米,直径51厘米。卡米尔布卢尔,乌拉尔图,公元前8-7世纪。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埃里温容器边饰黄灰矩形,黑亮抛光面,宽颈配小巧底座。中部装饰带以黄为底,绘黑圆圈,附三牛头雕塑。此器为乌拉尔图青铜皿之陶制仿品,原器常饰牛狮附件。带翼公牛头形状的把手铜合金;高16.5厘米,宽17.5厘米。托普拉卡莱,乌拉尔图,公元前8-7世纪。大英博物馆。青铜;高14.5厘米,宽11厘米。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公元前8-7世纪。希腊德尔菲考古博物馆乌拉尔图铜合金锅具少存完整,但带翼公牛、塞壬、狮子形把手多见。此类“锅具”或用于盛水酒,非专烹饪。年大英博物馆发掘托普拉卡莱,得一带翼公牛头把手,与另一成对。翅铆钉固于器壁,或原有四头围边。大型锅具常置三脚架,如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宫殿浮雕所示,置于庙外。萨尔贡战记载提及掠寺庙金属器皿为战利。第二件牛形锅具附件,前额扁平,眼凸角新月状保留。颈后设环把手便于搬运。颈侧翼突,一孔存,曾铆钉固于锅壁。此附件属近东风格,公元前7世纪传至爱琴海。公牛在古代农业牧业中地位显赫,象征畜群繁衍,故与多神祇相关,如埃及Apis、迦南El、希腊宙斯。古希腊神话中,公牛亦与生育神如赫利俄斯、阿尔忒弥斯、塞勒涅、狄俄尼索斯等。近东艺术中,公牛角已千年表神圣,此形象或承其遗韵。带牛头附件的锅具青铜;高28厘米,直径36.5厘米。据说来自库迈,北叙利亚(?),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初,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青铜锅具年购于那不勒斯古董商,据传库迈出土,学者疑源于乌拉尔图或安纳托利亚弗里吉亚,牛头附件近叙利亚-赫梯艺术风格。库迈为意大利最早希腊殖民地,约公元前年建,创始人之一希波克勒斯来自埃维厄卡尔基斯,埃维厄人早与北黎凡特贸易。此联系或促近东物品如狮鹫、斯芬克斯、公牛附件在爱琴海、意大利流行,当地工匠仿制。锅具初或为库迈精英宴会调酒器,后成葬礼骨灰盒,伴其前主人。

图片版权归图源方/转载请附图源地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js/12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