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兹别克,来自雪山的番外

到格鲁吉亚去,不看看雪山终究是一个遗憾。

想看那里的雪山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首都第比利斯直接北上,一直走到俄罗斯边境看卡兹别克雪山。听上去像是跨过了整个国家,其实也就是公里左右的距离,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另一条则是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祖格迪迪北上,到梅斯蒂雅看雪山,运气好的话还能买到高加索小飞机飞回第比利斯。

由于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我一开始放弃了梅斯蒂亚的那条路线,做功课的时候也没有发现卡兹别克这条线,所以就把格鲁吉亚雪山行可惜地放弃掉了。

可是路上偶遇的两个日本人信心满满地告诉我,卡兹别克那条线不用绕远,也能看到像模像样的雪山,叫我一起去看看。

既然他们说得这么煞有其事,我当然也就乐意奉陪,于是在第比利斯中转埃里温的那一天上午,我们就出发卡兹别克。这一趟计划外的行程给我带来的视觉震撼比行程本身更加计划外。

同行的还有那位来自沈阳的楠哥,四个人在市区随便叫了一辆出租车就出发雪山,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小轿车的马力和轮胎决定了它在雪山路上行驶不便,很多时候都只能减速慢行,大大延长了这趟旅行的时间。

从第比利斯市区往外,城市的气息渐渐就淡去了,呈现出一幅高加索农村的画面来。

要说有多新鲜其实也谈不上,和今天的中国农村也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拿北京郊区的拆迁户跟他们比那就纯粹算是抬杠了。不过这一路上倒是很能看出格鲁吉亚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很多惊险的山间都铺设了公路桥,让汽车能够走直线通过。沿途的加油站、饮食店也星罗棋布,不管是自驾游还是包车游都至少不至于搞得弹尽粮绝。

带我们的司机真的是个老司机,老爷子怎么说也得有65岁了,驾龄显然比我们几个的年龄还大。这辆霍顿车的车龄估计也和我们差不多了。跟高加索地区街头大多数的出租车一样,这辆车也只是挂着taxi牌子的私家车而已。

老司机虽然年纪大,他也有经验丰富的好处。有雪的盘山公路可跟其他公路全然不是一回事,让新司机来开不是冲下悬崖就是上坡熄火,一般人根本驾驭不了。走在一片雪水微微漫过路面的山路时,司机对速度的控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我们四人便安心地……睡着了。

不睡着也没办法,四个钟头的单趟路程到了后半部分就变成了体力活,瞌睡虫总是在骚扰我们。希望路上没有错过什么值得一提的风光。

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一座千年修道院。

在高加索地区,千年修道院是一个景区的标配,根本算不得什么稀奇东西。如今这里也不再承担宗教事务,只是一个历史的遗迹而已。修道院四周曾经有高耸的城墙,城墙塔楼至今还在俯瞰着山坡下一马平川的平原。

在中世纪格鲁吉亚的鼎盛时期,这座城堡承担着扼守从北方进入第比利斯的要道,一时风光无两。

进入城堡内部,修道院土黄色的城墙和碧蓝的天空摄人眼球。我突然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文青都一定要上西藏体验一番「灵魂升华的感觉」了,在高处的宗教设施里,人很自然就会有这种起鸡皮疙瘩的崇敬感。

教堂的外墙上刻有古格鲁吉亚语,和今天的格鲁吉亚字母拼写有好几处不同,奇异的标点符号更加叫人摸不着头脑。

在这些铭文刻下的岁月里,今天的俄罗斯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莫斯科小公国,阿拉伯人也还没有完全在精神上征服突厥人,那时的格鲁吉亚人更是不知道这些远方的国度为何物。

历史的兴衰变幻只在弹指之间,蛇行的字母向游客述说着格鲁吉亚文明的辉煌过往。

如果说最终的目的地是泰山顶上一青松,那这个修道院不过是泰山脚下的缆车站罢了,从这里开始连续的盘山公路开始正式地穿林海跨雪原了。光是看着远方层层叠叠的雪峰就够让人心惊胆战的了。

我们真的要开着一辆破车走上这一条山路么?四人相视一笑,来都来了,走呗!

阳光下的雪原反射着纯白的光,老司机早有准备地戴上了墨镜防止雪盲症,我们的手机拍照时也要稍微调低曝光度,不然拍出来就是一片煞白煞白的。

说来你可能不信,这里居然有一群人在滑野雪。对极限运动的顶尖爱好者来说,没有人工干预的危险地带正是施展拳脚的大好机会。我以前听说过攀岩运动员有玩命攀野石的,从来还没见过有滑野雪的。这里连缆车都没有,一旦滑下山就要再坐车或者徒步爬回山顶。万一雪里有个石头,一眨眼的功夫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这事我想想都觉得害怕,还是让艺高人胆大的能人去做吧。

车行半途,一座光秃秃的环形墙又出现在了眼前。有些旅游攻略上会提到这堵墙。其实也没什么说头,仅仅只是显得突兀而已。

从这里,可以俯瞰我们的来路,与背后的白色巨峰找角度拍个照片也就算完了。这时候我们才觉得雪山上是真冷,狂风刮在脸上确实像刀子一样生疼,我找回了在瑞典跨年时那种冻孙子的感觉。

路上有成串的大卡车停在路边,看牌照有俄罗斯的,也有格鲁吉亚的,甚至还有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卡车。这些车是山里人们的生命线,停下来还能临时当仓库用。在这种荒郊野岭的雪山里,与其花时间造一个小房子,倒还真不如拿集装箱临时凑合一下算了。它们为居民和进山的游客源源不断地供应食品、饮水和替补零件,就连我们也不得不感激这些司机的劳动。

小镇斯特潘兹明达是我们此行的中转站,它就位于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敏感的边界地带,几十年来作为格鲁吉亚面对俄罗斯的前哨,守望着这片雄美的国土。

在这里中转倒不是因为接下来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而是想要登上这里山顶的圣三一教堂就实在指望不上那辆老爷车了,我们得想办法找到一辆可靠的吉普车。

还没等我们商量出结果来,已经有一个司机迎了上来,说愿意50拉里带我们山上。我想了想,也就是块钱,四个人平摊下来也就没多少了,有点心动。这时候旅行经验丰富的楠哥出手了,张口就把价叫到了20拉里。这也是和景区服务讲价的一种策略,把价叫得特别低,要是他诚心谈生意就会作出让步讲到合适的价格,要是他憋着宰客就会识趣地跑掉。最终40拉里成交,他把我们领到了自己的吉普车前。

看到车的一刻,我的心情该怎么说呢,有一种头上挂满了黑线的感觉。司机所说的吉普原来是一辆破拉达。这种俄罗斯车只是听说很容易在高加索地区见到,没想到今天还真能坐上。短小精悍的车身、关不严实的车门和听声音就不太可靠的引擎就组成了这辆山地吉普车。这车上最扯的,应该还要数前脸大灯上方那两个人畜无害的转向灯,看着跟眉毛似的。

看着短短的一段上山路,拉达车爬了得有半个小时。山坡陡峭不能直接上,只能一圈一圈地绕着山腰走。

时值初春,雪水化开在土路上形成了一滩一滩的水坑和烂泥地。车颠簸得很厉害,让人担心是不是会开着开着就老司机翻车了。遇到对面来车就算是完了,连单车道宽度都算不上的山路根本容纳不下两辆车,上坡的那辆只能倒车到拐角的地方先让让路。在一处坡段上,我们连续遇到了三辆下山的小车,司机一边倒着一边骂对方来车,我们听着只能苦笑。

但这一路辛苦是值得的,爬到山顶时,眼前瞬间开阔,圣三一教堂似乎近在眼前。这里用再多的文字描述也不如图片实在,还是上图吧。

这座教堂是著名的旅行书籍《孤独星球》给高加索册配的封面。

只是书上印的是春夏天的教堂,绿色的山坡衬托着黄色的院墙,没有什么萧瑟之感倒有上帝爱人的生机。冬天则有另一番景致,肃杀的雪原里站立着孤独的漆黑教堂,似乎更有人类礼赞上帝荣耀的虔诚。两种风景见仁见智,都美得脱俗就对了。

教堂背后就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一段自然边界线,手搭凉棚抬眼一看就算是见过俄罗斯的山山水水了,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体验。

兴奋的我们当然不能忘了赶紧拍张照,不知道为什么充满喜感的一行人似乎是破坏了画面本身的美感。

这篇游记因为不是在城市游览,也不是我自己亲自做的功课,所以只能算是一篇番外。从文字上你也看出来了,这篇游记比较大路货,有报流水账的嫌疑,信息量不足。不过也请你理解一下了,自然风光是不需要人去说的,有时候游记的价值就是给读者一双自己不曾拥有的眼睛,使劲看这个世界。

既然信息量不用太大,这篇的文字风格也就比较轻松欢快一些,希望能用这些雪山美景给你带来些许好心情。最后还是唠叨一句我自己的感叹:在这种妙不可言的地方,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师,随手来一张就美到窒息。有生之年真应该多去看看这种景致。

巴库,穿越到现代的一千零一夜

埃里温,穷一国之力塑造的城

卡拉巴赫,一头守望和平的战鹰

END

帮终身学习者研究学习

为冷静观察者提供视角

给文艺小吃货准备大餐

长按和老猫交朋友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北京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js/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