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子人
编辑
黄月
1公元前00年,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了一座大图书馆,野心勃勃的埃及国王企图将世界上所有的书尽数收进这座图书馆。从那时起,图书收藏者和图书管理员就一直沿袭这个梦想,它也成为了现代版本图书馆的核心理念——现代版本图书馆有权获得在本国出版的每一本书。
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汇聚之所,也是思想的汇聚之所。几乎从图书馆诞生伊始,谁有权利进入图书馆、哪些书能够在图书馆保留下来就成为事关图书馆存亡的重要问题。不同的时代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决定因素包括战争动乱、政治博弈、信仰分歧、翻译失误、保存不当、知识迭代等等,就这样,图书馆的历史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交织在了一起。在这个世界读书日,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挑选了五本图书馆主题书籍,与各位读者分享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共场所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它罕为人知的动人往事。
《巴黎图书馆》
《巴黎图书馆》[美]珍妮特·斯凯斯琳·查尔斯著张文跃译光尘·中信出版社-10
用一句话概括《巴黎图书馆》: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勇敢的图书管理员,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巴黎,如何在纳粹的重重限制、监视和匿名举报下坚持运营一家图书馆的故事。年,美国作家珍妮特·斯凯斯林·查尔斯在巴黎亚美利加图书馆担任项目经理,结识了两位对这座图书馆历史了若指掌的同事,从他们那里得知了这座图书馆在二战期间如何坚持维持开放,为前线士兵和不被允许进馆的犹太读者送书的往事。查尔斯被这个充满了勇气、坚韧和泪水的故事深深打动,她花了数年时间研究图书馆档案、采访当事人,创作了这部作品。在作者手记的最后一段话里,她点明了这部小说的意义:
“一位朋友说,在阅读以二战为背景的故事时人们会扪心自问,如果重新回到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我认为一个更好的问题是,把视角移到现在,问问自己现在能做些什么,让每个人都能去图书馆,都拥有学习的权利。我们还要问自己,该怎样给人们尊严,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怜悯之心。”
由于本书的主角之一是一位图书管理员,我们得以通过她的视角了解到图书馆内部运作的一些行业知识,比如图书馆藏书的编码是根据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得出的——这一分类系统由美国图书馆专家杜威在年创立,用十个类别,根据不同主题归纳整理图书馆藏书。所有事物都能从这一分类系统中找到对应的数字,比如“66.8”是“猫”、“66.7”是“狗”。与此同时,作者也借图书馆工作者之口道出了一些对图书馆和阅读意义最深情的叙述,比如这句: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肺脏,书籍就是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它让我们的心脏持续跳动,让我们的头脑充满想象,让我们永葆希望之光。有了这座图书馆,读者才能了解外面的信息,才能聚在一起从社群中汲取力量。”
《亲爱的图书馆》
《亲爱的图书馆》[美]苏珊·奥尔琳著文泽尔译新经典文化
文汇出版社-5
在这部纪实作品中,故事从年洛杉矶中央图书馆的一起纵火悬案展开:年4月29日太平洋时区上午10点左右,该图书馆突然起火,大火连续烧了七个小时,火势之大让洛杉矶全市消防员倾巢而出。一共有40万册图书在大火中被烧毁,另外还有70万册图书被烟或水严重损坏,这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事故。
纵火人是谁?洛杉矶中央图书馆对当地居民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苏珊·奥尔琳铺陈了三条线索——洛杉矶城市史、图书馆的历史和嫌犯的个人史——每一条都引人入胜,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亦令人动容,比如美国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完善还见证了美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嫌犯的最终命运和80年代艾滋病在洛杉矶的爆发息息相关。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图书馆平静表面后的庞大复杂体系,了解到优质的公共图书馆能如何提升市民的文化生活。得益于管理人员的远见和努力,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系统早在19年就已经是全美流通书籍数量最多的图书馆,当时洛杉矶是美国第五大城市。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从年代起就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服务项目,他们向馆员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比如“罗密欧具体长什么样”、“年美国的产奶总量”或“眼睛虹膜上是否能感知不朽”),在一个没有谷歌的时代,图书馆咨询台或许是人们在学校之外能依赖的最重要信息窗口。公共图书馆的作用还不止于出借藏书和回答读者问题,它还是无家可归者的社区中心,这里允许他们使用电脑和网络、阅读和闲逛,除非他们有任何过分的举止。
而在不远的未来,图书馆或许将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交换中心。作者援引美国的数据指出,虽然图书馆堪称历史最悠久、最老派的公共场所之一,但它在0岁以下的人群中却越来越受欢迎。尽管年轻人是在一个充斥着网络信息和电子书的时代长大的,但约2/的年轻人认为,图书馆里有些重要资料是互联网上找不到的,而且图书馆为习惯远程办公的年轻人提供了最早出现且完全免费的共享办公空间。
《亲爱的图书馆》会是一部阅读爱好者都会喜欢的作品,因为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书籍的热爱能引起所有爱书之人的共鸣,“世界上所有的谬误,似乎都被图书馆那简单到不言而喻的承诺所征服:这是我的故事,请对我说;我在这里,请告诉我你的故事。”
《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美]约书亚·哈默著吴娟娟译新经典文化
文汇出版社-1
廷巴克图(Timbuktu)始建于公元11世纪,是西非马里历史最悠久的古城,现通行的名称为通布图(Tombouctou)。中世纪最伟大的伊斯兰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14世纪上半叶就到访过廷巴克图,16世纪,另一位伊斯兰旅行家哈桑·穆罕默德·瓦赞·扎亚提也在自己的游记中提及廷巴克图。他们都注意到了以廷巴克图为中心的盛极一时的手稿创作与书籍收藏文化——当欧洲仍在黑暗的中世纪时,知识与理性的火苗就已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熊熊燃起。年,摩洛哥征服廷巴克图,手稿创作与书籍收藏的文化被迫转为地下活动,但18世纪时又得以兴盛繁荣,只是在法国长达70年的殖民统治下再次销声匿迹。
年,即马里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的第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廷巴克图建立一个收藏中心兼研究院,恢复该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向世人证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亦曾是重要的知识中心。教科文组织委任德高望重的当地知识分子满玛·海达拉主持研究工作,之后他的孙子阿卜杜勒·卡迪尔·海达拉继承了这一使命,收集和研究散落各处的珍贵手稿。
焚毁书籍、破坏收藏机构是所有战争手段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消灭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以及文化存续。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廷巴克图对书籍破坏和文脉中断并不陌生——伊斯兰文化向来具有两股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一股开放包容,另一股僵化暴力。年,廷巴克图再一次面临威胁。“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占领了马里北部地区,宣誓要对任何挑战“纯粹伊斯兰社会”愿景的人与物发起圣战,其中就包括廷巴克图收藏的精美手稿(内容包括逻辑学、占星学、医学、音乐与诗歌)。
为了拯救这批珍贵的古手稿收藏免遭“圣战分子”的破坏,海达拉再次踏上冒险之旅,穿越马里的沙漠,将它们从恐怖组织的眼皮子地下偷运出廷巴克图,成功拯救了这批价值连城的文物。书中对这段经历的描述堪称惊心动魄。这个真实事件亦在提醒我们,尽管狭隘、不宽容和思想镇压总在历史的阴暗处伺机而动,但人类对文明、理性和自由的追求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火种:人类文明的最初成果如何在七个城市之间传承》
《火种:人类文明的最初成果如何在七个城市之间传承》[英]维奥莱特·莫勒著郝静萍译果麦文化
浙江文艺出版社-1
在本书中,作者维奥莱特·莫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