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研究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

特点类设问

特点就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此类型试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特点、特征型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还有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的设问。特点、特征型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

1.答题模板一:

从历史事物的构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来说,根据构成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另外,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且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4)过程:“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也是认识特点的有效方法”。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措施全面”、“措施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向...倾斜”“特别重视...”、“服务于...”等。另外,如果题干内容出现了法律或者法规,关键词应该有“通过立法...”,若出现具体机构,则关键词应该有“通过设立机构...”;若出现了外国或者西方相关内容,关键词应该有“学习西方...”、“引进国外...”等。(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不彻底”、“一定程度上...”等。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一般句式为“...从...到...”、“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等。

(8)本质:“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是把握事物特点的基本方法”。例如,德国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常见的关键词有“...有一定局限性”、“...影响深远”等。

2.答题模板二: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文明:内部的可以从政治制度、政策、政权更迭、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外部的可以从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

(2)经济文明:可以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繁荣(或萧条)状况、交通设施、城乡的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等角度分析。

(3)思想文化文明: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分析,同时需要考虑这些思想的内涵、进步性、历史地位(作用)以及对人们思想的变化所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

1.改革类的特点: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比较全面;颁布法律、法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兼顾各阶层利益;覆盖面广;操之过急;确立早;崇尚、重视、缺乏;工业文明、外国侵略的冲击下进行的;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侧重于制度的重建;接受汉化的过程:汉化政策的体现;形式是反对天主教会,实际上是级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思想解放运动;建立新政权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等。

内容往往包括废除(如债务奴隶制,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财产等级制)确立(如军功爵制,财产等级制,郡县制,均田制,农奴制,身份等级制,租调庸制度),奖励(如耕织,工商业,发明创造,垦荒)等词。

2.民主、法治类的特点: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享有民主权力的人逐渐增多;民主法治日益完善: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小国寡民下的直接民主制,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制的局限,确立代议制;取消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民主制的确立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等等。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减轻刑罚,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3.大福利制度、社会救济保障和赈灾、民生类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有立法和制度保障:政府重视;政府赈灾和百姓自救相结合;确立最早;逐步走向完善;严格监管、监督;舆论、媒体的推动等。

4.环境污染治理、环保类特点:

注重舆论宣传和监督;政府和民间合作(协作),体系完备;制定法律、法规作保障;预防和治理相结合;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注重教育和引导。

5.经济发展类的特点: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重农抑商、招商引资、特殊的经济政策);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如市舶司、总理衙门、发改委);循序渐进,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到全国;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等等。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体系化、制度化。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全面)、破坏性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出口手工业品。

6.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货币经济占主导;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专业性。城市特点: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强;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农业发展特点:精耕细作,赋税改革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推动。

7.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类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传统经验的总结;实用性为主;往往和农业相关;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实验室发挥重要作用;轻(重工业)为主;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等等。

8.趋势用语: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禁止到允许;从非法到合法;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思想方面;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文化(自由平等)到;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从官营到私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农村到城市;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东南沿海到内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从任命到选举。民主法治逐渐完善;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消弱;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制加强;选官制度逐渐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科学,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注重理性;第二次工业革命范围扩大,几个先进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两极对峙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密切世界各地联系,全球化趋势加强。

1:人物类:把一个人概括为一类人

2:事情类:把一件事概括为一类事

3:时间类:早、晚、较早、较晚、历史悠久、完善、渐进

4:地方类:偏远、边疆、邻近

5:文化类:佛教、道教——文化,结婚---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

6:器物类:科技、生产力

7:对抗类:生产关系、矛盾尖锐、矛盾激化

8:经济类:商帮、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城市化、财政

9:法律类:运用相关法律(看见法律都这么写)

10:机构类:设置相关机构(看见机构都这么写)

(全国2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三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4分)

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主权问题”,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4分可能2点,一点2分两点4分;也可能4点,每点1分。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

①根据“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前关税不独立可得出“完全自主;”

②根据“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可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1、(全国2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照三十七年(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没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2)特点:根据“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得出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根据“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群众广泛支持、参与,地区将团结合作;根据;根据“《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得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制定了正确的;根据“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意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海河的治理,有效的治理了水患,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治理海河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2、(全国3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1)西周:根据“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根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3.(全国III卷44节选)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是维护皇帝权威的,“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等。

4.(北京卷40)(16分)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主要特点。

特点: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特点,由材料“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得出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5.(江苏卷23节选)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2)据材料二“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

6.(天津卷12节选)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可知其特点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可知其特点是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材料二中“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其特点是宣扬君权至上。

6.(全国I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年,美国已经拥有多个大豆品种。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5分)

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特点,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

7.(北京卷37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ls/9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