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柏大视野中美会晤都谈了些什么中东篇

正文共字,预计阅读30分钟

上篇我们说到,中美3月18至19日的会谈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和拜登在除夕的两小时通话内容为基础,并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基调的,而会谈结束后双方也将根据谈判情况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其中,会谈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地缘问题,而其中最为紧要的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全球主要棋手博弈的核心,就是中东,就是伊朗。就像我们看到,会谈新闻稿所写的“伊朗核、阿富汗、朝鲜半岛、缅甸等一系列问题”中,伊核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刚刚过去的一周,恰恰是在中东,一波接一波的暗流涌动,聚焦了全球的目光。中东地区之所以会如此引人瞩目,是因为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中东的地缘势力格局也是最为复杂的,其石油储量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大国博弈棋盘的历史命运。中东格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可以用“三大洲”、“三大文明”和“十大棋手”来概括。“三大洲”无须多说,翻开地图就可以看到,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连接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扼守欧亚大陆交通的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也诞生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伟大帝国。图源网络在陆权时代,任何一个掌控中东的帝国,都可以垄断欧亚之间的货物贸易,从而积累巨大的财富,为帝国的繁荣和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元7-8世纪在此成立,风光无限的阿拉伯帝国,不仅向西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而且向东也能在怛罗斯之战中击败鼎盛时期的唐王朝军队,充沛的武德与当前我们对阿拉伯人饱受西方列强和以色列欺凌的印象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欧亚贸易的中转站,阿拉伯商人也间接促成了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和科技交流,帮助欧洲国家积累了未来向全球扩张的技术基础。15世纪,正是由于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日益繁忙、油水丰厚的欧亚陆地贸易线,才迫使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欧国家进行地理大发现,试图绕过奥斯曼帝国这个中间商,直接与亚洲国家开展海上贸易,并最终因此发现了美洲大陆和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航线,开启了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图源网络贸易路线的分流,正是导致奥斯曼帝国最终衰落并解体的重要原因,直到19世纪苏伊士运河开凿通航,中东又重新恢复了贸易要道的地位,但鼎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彻底沦为了英法等西方列强的附庸国和半殖民地。图源网络所谓“三大文明”,是指以中东大部分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以色列所代表的犹太基督教文明,以及伊朗主体民族所代表的波斯文明。多文明混杂的格局使得中东地区不仅存在利益的博弈,更是存在宗教和文明的冲突,甚至自年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斯兰文明内部的逊尼和什叶两派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大规模的冲突和仇杀屡禁不止。文明冲突的非理性和民粹主义倾向,更是加深了中东地缘格局的复杂性。至于“十大棋手”,则是指在中东地区具有地缘影响力的十个国家。除了在联合国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中美俄英法之外,欧盟的经济发动机、伊核六方会谈的另一参与方德国,无疑也在中东地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此外,中东本土国力较强的以色列、伊朗、沙特阿拉伯,以及位于中东边缘,奥斯曼帝国的传承者,与欧盟若即若离的土耳其,也都有参与中东博弈的资格。这四个国家,虽然由于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时候是以大国代理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但千百年文明荣光烙印下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这个身份,而是在很多中东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棋手数量的众多,导致任何有关中东的议题若是无法得到所有主要当事国的一致认同,便很难达成纸面协议,这时候往往就需要更为激烈的施压甚至战争,来对当地格局进行新一轮洗牌和筹码交换。因此,在大国因核威慑的存在而对直接军事对抗保持相对克制的情况下,中东由于本土势力宗教、文化和领土之间内在的对抗性,和各大国在此利益格局的盘根错节,成为了二战后全球最大的火药桶。冷战开始后,中东地区就是美苏代理人对抗的前线。从年以色列在西方国家的扶持下占据原属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成功复国,同时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到年全球石油危机为止,美欧扶持的以色列和苏联扶持的阿拉伯国家共进行了四次中东战争。自石油美元体系建立之后,阿以关系有所缓解,但随着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保守派宗教势力推翻世俗的巴列维王朝,在伊朗建立了神权统治国家,并号召穆斯林世界发起伊斯兰革命之后,中东局势的脆弱平衡再次被打破。随后,中东又经历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两次海湾战争,以及俄罗斯亲自下场,被称为小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叙利亚战争,更不要说各种小规模的交火和冲突,当地的利益格局也在战争与和谈的交替中不断地洗牌和重塑。进一步增加中东格局复杂性的,是各个棋手国家因执政党更迭而造成的利益诉求变化。简单来说,每个国家内部一般都至少有利益诉求不同的两派势力,常见的叫法包括“左翼”和“右翼”,“保守派”和“进步派”,“宗教派”和“世俗派”,“鹰派”和“鸽派”等等,随着这两派势力在内部斗争中轮流执政,这个国家外在表现出来的政策倾向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们分析中东,乃至全球地缘博弈的基础。以美国为例,自冷战结束之后,其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取向便呈现出随执政党轮替而周期性调整的规律。主要代表能源军工集团资本利益的共和党更倾向于在中东攫取更多利益,不惜制造混乱,一方面抬升油价,另一方面增加军火需求,同时通过平衡手段加强对中东的控制力;而主要代表大型跨国企业和科技巨头资本利益的民主党则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消费市场规模更大的亚太地区,并尽可能维持中东地区的秩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共和党的老布什在任期内发动了海湾战争,趁苏联解体前夕自顾不暇之际巩固了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图源网络民主党的克林顿任期内,则推动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促成巴以和解,并陆续在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了“银河号”事件,黄海对峙、台海危机等事端;图源网络共和党的小布什上台后又再次发动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彻底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数万美军从此陷入中东的泥潭,和平稳定的亚太地缘环境也为入世的中国创造了10年黄金发展期。图源网络到了民主党奥巴马时代,不顾美国在中东制造的乱局,匆忙从中东抽身而出,扔下一堆烂摊子,甚至无视叙利亚内战造成的巨大动荡和伊斯兰国势力的借机崛起,并在其任期结束前的年以较大让利为代价草草签署伊核协议。在亚太则频频出手,合纵连横,借钓鱼岛问题挑拨中日关系,清洗日本亲华派,推动萨德入韩,激化中韩矛盾,打断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同时拉拢日韩加入TPP协议谈判,试图构建一个独立于中国的贸易体系。更有甚者,还操纵南海仲裁案结果,并在南海囤积重兵,一度使中美接近爆发热战的危险边缘,我们也在巨大压力下发出了“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的强硬宣言。图源网络到共和党的特朗普执政时期,外交政策再度逆转。特朗普上台后第一时间退出TPP,与朝鲜政府进行多次谈判,促使中日韩关系再度回暖;为讨好其重要金主犹太资本集团,特朗普任期的第二年就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制裁,并将美国大使馆从以色列的官方首都特拉维夫迁往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城耶路撒冷,同时承认以色列对原属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的主权,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抗议和反弹。即使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特朗普依然频频对伊朗发起挑衅,联合以色列先后刺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和伊朗核物理学家法克里扎德,期望进一步激化中东乱局,增加伊核协议达成的难度。图源网络如今,民主党的“拜登—哈里斯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无疑就是重返伊核协议。所谓伊核协议,就是美国以放开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为对价,换取伊朗放弃研发核武器,将浓缩铀浓度控制在3.67%的民用范围之内。只有在通过伊核协议的多方约束,确保中东地区局势基本稳定可控的情况下,美国才能够真正将有限的资源与精力集中倾注在亚太地区。但有趣的是,在3月25日举行的,拜登上任后的首个新闻发布会上,拜登花了巨大篇幅讨论了国内的移民、选举权、基建和国会投票规则的问题,外交方面也仅谈到了对华关系,阿富汗撤军,以及少部分朝鲜问题,而对迫在眉睫的伊核只字不提,就连在场的媒体也很有默契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可见,中东局势的复杂性和伊核谈判的艰难程度,使拜登政府即使在上任64天之后,也无法拿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章程。毕竟,如果在伊朗没有任何让步的情况下美国就重新签署伊核协议,那么拜登政府将很难向国内的对伊强硬派交待,可能造成两党撕裂加剧,美国在国际上的权威也会受到明显削弱。先出招的是中国。对于中国来说,中东原本只是一个能源供应地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地,中国对中东鞭长莫及,地缘影响力极为有限,在伊核谈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突出。但是,自从中国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太平洋,避免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发生地缘冲突,而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事件之后经济遭受了西方制裁和油价暴跌的双重打击,巨大的财政赤字导致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大幅上升之后,中俄之间便构建了“背靠背”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代理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西进,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地缘影响力迅速加强。图源网络谈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70年前,中国作为苏联的“代理人”,付出巨大牺牲在朝鲜与强大的联合国军誓死周旋,换取了苏联援助的“工程”这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笔原始资本;70年过去了,如今的俄罗斯出人出装备在叙利亚亲自下场,而中国只需要通过大额的油气资源订单向经济孱弱的俄罗斯不断输血,即可将地缘影响力扩展到中东地区。光阴荏苒,时移世易,令人唏嘘。中东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我们在上篇和本篇前半部分都已提过的,尽可能让美国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注在中东,延缓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的进程。其二,则是能源供应。目前,我国进口石油中约45%来自中东地区,中东能源供应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保持当地局势,尤其是波斯湾沿岸局势相对稳定不失控,维护与中东产油国的外交关系,防止美国的地缘影响力在中东一家独大,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关键意义。其三,作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中东也是“一带一路”陆海双通道的必经之路,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并且一旦中东局势缓和,经济取得复苏,中东各国从单纯依赖石油出口向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型,那么也将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创造出大量的经济合作机会。图源网络因此,站在中国的角度,我们其实并不希望中东长期处于混乱之中,况且在美国的全力推动下伊核协议的签署应该是迟早的事,但我们必须抓住美国更急于达成协议的战略机遇期,在六方会谈的过程中迫使美国做出更大的让步,在未来局势有望相对稳定的中东拓展我们的地缘影响力,强化对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并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于是,我们看到,3月25日到3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访中东六国。从外交部公开新闻稿来看,这次出访的成果应该说是比较丰硕的。其中,最为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ly/8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