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白光利新零售的生鲜冷链成本优化

白光利:新零售的生鲜冷链成本优化

演讲者:白光利

文章整理:任芳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

在全国新零售与新物流发展论坛暨第九届快速消费品供应链与物流高峰会”会上,中粮我买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白光利先生以《新零售的生鲜冷链成本优化》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八仙过海的新零售时代

新零售到底是什么情况?我汇总了新零售在业界的现状,可以对新零售的表现形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盒马,淘宝便利店,京东7FRESH(那时还没有开业),京东和盒马有很大不同,体现了两家公司一种通过数据,通过精细化发展的理念,一种依然保持着快速向前冲的理念。京东也在做便利店,尤其在京东的末端,县域领域,这是电子商务代表,开始往线下延伸。

美团的掌鱼生鲜,小象生鲜,美团同时也在做便利店,我买网也在做,更多体现在产品端,我们的商品基本上是全球直选直购,更安全,这是我们和其他家不一样的地方。

物美,做的比较不错的形式是多点,物美是一家传统的便利店或者商超,开始往线上走,前边的基本是从线上到线下。永辉超市超级物种大家都非常了解,虽然现在在进行剥离,但是超级物种依然在快速复制。

再看顺丰,其实在最早期是中国新零售真正的探路人。百世快运的百世店,也在向新零售挺进。

此外还有中商惠民、店商互联等,这些都是近五年来在新零售领域,尤其是在2B端,或者是小B端,对于夫妻老婆店进行了大力的探索。像闪电购,爱鲜蜂,包括无人柜、自提柜、每日优鲜,国安社区。

通过这些图片我们看到,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往线下强攻,由传统的商超巨头向线上强攻,由做物流的进入到便利体系,也有很多创新的模式和投资资本进入了风口,但是所有人都在这个里面,号称自己是新零售,是无界零售,是打通线上线下,提高运营效率。但真正赚钱的没有一家。而且在以上图片里面,截至今天死亡的已经超过了至少5家,巨额亏损的比比皆是。

那么新零售真的是零售或者是社会便利体系的一剂良药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还能吸引资本疯狂进入,为什么吸引这么多人一起探讨新零售物流或者是新零售供应链?

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样,利用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便利体系,无论是2C还是2B都在进行着修正,这种修正包括技术上面的修正,同时也包括组织架构、思维方式的修正,包括BD、VR通过扫码和指纹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复制,当达到极致的时候,通过虹膜进入便利体系,成本太高很难进行伪造;另外是IoT技术;以及扁平化、矩阵化、前置模式等等。

传统的便利体系或者是零售体系基本是4种模式,集贸市场(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电子商务。所有的这些和我们最主要的两点需求、欲望是紧密相关的,第一个是时间,第二个是空间。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是便利店,空间距离无限缩短,购物的时间也同样的缩短,但是所采购的东西品类一定是日常需求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地方供每个小区门口有4-5千平米的场地)。

所以在此过程中,时空的不断转变造成了几种物流模式,从最早期拼好货单点模式(拼好货的升级版就是拼多多,拼好货在后期修正就是因为纯粹的B2C模式,走到今天又变成C2C),然后到中粮我买网RdC模式,到京东的Fdc模式,盒马仓店模式、物美多点内生模式、永辉达达外延模式、爱鲜蜂众包模式,以及易果生鲜前置仓。

为什么说到这些东西?大家看看,第一个是距离,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仓的数量从少一直到多,形成网络矩阵式;时间上从一个月、一周到每天,甚至随时随地都能够下楼买东西,甚至随时下单,分钟级就能送达;人员从自由向众包开始转变,众包的前提是自有员工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这一块也是从多人到少人。

二、新零售的本质、核心、重点

通过前面的图,包括新零售与物流时空转换,实际而言和老百姓需求密切相关的就是生鲜的便利化,因为刚需、高频,尤其对女性消费者涉及到健康、美容、养颜等等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生鲜便利化是新零售的核心突破点,只有攻下生鲜才能攻下一切。如果没有生鲜就没有盒马,没有生鲜就没有一切。生鲜是我们日常每天都要消耗的,因此新零售的核心就是生鲜便利化。

新零售的核心

真正让新零售让老百姓感觉到满意的第一是信任,第二是效率。这是新零售的核心,也就是生鲜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老话叫“眼见为实”,不管怎么样在网上难免有色差,难免有不同的区域,但是到店里面看过以后感觉心里面踏实,尤其去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去了,认为品质会如一化,这个是基本的信任。另外是运营的效率。

新零售的本质

从信任和效率是新零售的核心,推导出其本质就是供应链的强控,没有供应链的强控就不可能有信任和效率。

强控都要做哪些东西?第一个必须是生产,种子种植、药检、采摘、初选、预冷等,中国大多数企业做不了,但是中粮可以,冷运到配送中心,然后精选、分级、打蜡、包装,一直到城市领域,对于所有的2C端来说,包括方便、价格、品质、感觉、安全等等,而中国至少多两个层级,中国现在依然是批发市场占主导的模式,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慢慢向这样走,但是不会成为主流,中国大部分和日本很相似,但是不论如何,整个新零售的本质是供应链的掌控问题,如果不能掌控供应链就不能有信任,就不能有效率,核心就根本体现不出来。

新零售的重点

整个新零售和生鲜的重点在于“降本增效”,降本增效对于新零售和生鲜来说必须要持之以恒。

三、成本控制的悖论-寻找服务平衡点

说到新零售,说到生鲜,就必然牵扯到冷链行业,冷链行业不需要做过多的说明,前景其实很光明,但是实际没有一家做得很好,也没有几家做的特别大。

其次,成本损耗中国达到20%+,而美、日能够控制在5%以下,这也说明了中间的有效空间值得我们去想象。所以很多的东西是来自于数据,来自于理论,需要去不断的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多需求条件下的不平衡。任何一家企业包括我们个人其实都是多需求点。

第一,需求的差异化,有人口味比较刁,吃鲍鱼,有人吃萝卜青菜,当萝卜青菜和鲍鱼一起配送、一起存储怎么办?让一个口味很刁钻的人在鲍鱼里面吃到了萝卜的味道他会是什么感受?所以配送不可能一致性。

第二,配送的差异化,如果让榴莲和鸡蛋一起配送,基本上榴莲的刺把鸡蛋扎破了,而且鸡蛋还需要抑制内部生长。我们现在买的所有电商的鸡蛋全部都是珍珠棉,温度尤其是在夏季,如果没有透气孔会非常闷热,里面的鸡蛋会出现清黄分离,怎么做?

第三,仓储的差异,如蓝莓、樱桃,蓝莓最佳的存储温度是0℃-2℃,而樱桃的最佳存储温度是2℃-8℃,请问这两个能否放在一起?对于所有的做生鲜电商的基本上都是放一起的,只能选择2℃或者是3℃。我们可能在一个库区里面分成每个小库平米,50平米吗?不可能,中国人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大而全,不像美国一般都只是做单品,或者是同一个类别的。

第四,商品的差异化,有一些人喜欢黄色香蕉,但是有的喜欢带点黄色,所有入库从完全青到完全黄,不带任何斑点基本每天倒库一次,这只能由香蕉的采购商来做,零售商根本做不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在多需求条件下如何来选择?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的个体,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找到中间的平衡点,这也是一种悖论,其根源在于中国商家综合性较强,生鲜冷链的标准化程度低,定制化程度太高,所以就造成了每一家全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

四、生鲜冷链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层面的精细化管理

基于以上,就必须要求精细化管理,从中粮我买网的角度而言,主要分成几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仓储领域,主要是包材和冷媒。举个例子,包材一般是泡沫箱,有三种材料,、高密、中密、低密,高密是冰淇淋,低密是普通领域,高密泡沫箱一个在15块,二氧化碳一公斤差不多是最便宜的是2块钱,如果好一点的是3-4块钱,大家想在48小时配置的干冰里面要达到4-5公斤,按5公斤来算3块钱基本是15,加上泡沫30块,其他的仓库什么的,包括人工都不计算在内的,就这两项是30。如果单纯的仓储和配送都是亏的如何综合有效的考虑?所以单纯考虑仓储这一块,光这两项就达到将近30块。

还有一项技术,关于门,我认为美国某企业的门的承重性,防撞之后的恢复性都很好,以及无限射频3秒钟自动开启关闭能够防止跑冷,这个真的做的不错,用一扇好门一年能够省电费按照1万平米算,差不多50万元,这就是细节。

第二:运配,在运输和配送这一块,最希望的就是裸配,但是全中国只有中粮我买网自己在自建领域做到这一点,裸配能把仓储的干冰和泡沫箱全部省下来,但是对很多的客户来说确实不公平,比如说客户在办公室就很麻烦,作为冷冻产品一般客户留的地址都是家里,所以我非常希望裸配企业能够出现。日本做的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日本的裸配在中国依然称之为“伪冷链”,根本原因在于依然是干冰+泡沫箱,再加上PVC防冷。在这方面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到英国去一趟,某家企业可以做到每个箱子里面放很多的订单,每个箱子都是不同的温度控制,非常厉害。

第三,技术方面。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监控数据这种模拟,包括天气都是从中国气象天文台,每15天自动抽取数据放到信息系统里面,信息系统会根据15天的进行预测,每天看到的页面一开机,所有的包装,距离的远近,根据不同的天气等等这些会自动指导用中密高密还是用干冰、冰袋等等,全部都要算到里面,所以做到精细化必须达到这一点。希望大家对技术和数据要持之以恒的收集。

行业层面的精细化管理

刚刚说的是从企业方面,上升到从行业层面,如何实现行业方面在生鲜冷链的优化?

第一,从长链向短链转变,中国是5-6级的层级,如何向三级转变?我们大多数都是产地开始直采,产地的成本很高,但是一到销售地基本10倍往上,末端如何往前端控制?重视生产地预冷,基本上能够损耗低于10%。例如大家喜欢吃的阿克苏苹果,如果出现问题,一般外边看是好的,里面是黑心,根本的原因就是内冷外热,或者是内热外冷导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注重前端化。

此外,还有由作坊化向工业化转变;多品类向单品类转化;地标化向品牌化转变等,要有品牌意识;以及无温控向有温层转变;脱冷必须达到可视化,否则冷链就像三明治一样,快到仓库的时候打冷,而中间是完全脱冷的。

五、全时全域理念贯穿生鲜冷链的管理

最后,所有的生鲜冷链必须做到全时全域,上图北边最冷是黑龙江漠河,零下40℃,南边是海南岛40℃左右,东边夏天也是30℃~40℃,西边也是零下40℃,如何在这么幅员辽阔的地理上面做到全程全时有效温控?车辆、技术、监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实现自动变温?中间信息不断进行传输,我觉得这是将来所有人都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而不是基于某个城市来看待。

老王推荐:物流专家专题系列:

赵明玉:货架检测之隐患猛于虎:仓储货架部件损坏集锦

陈艺:各类订单拣选技术实战应用中的比较分析(干货)

任骋:新零售供应链从C到B都经历了什么?

危昱:新零售环境下服装供应链的生态发展

卓弘毅:汽车零部件企业库存改善路线图(干货)

黄刚:年城市配送群雄厮杀,洗牌过后,谁主沉浮?!

冯维:德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分析

尹军琪: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物流系统?

菜鸟总裁万霖:新时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与新赛道

段战江:新城配之战(75页重磅PPT)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构建地下物流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王国文:颠覆性技术与供应链未来

顾春国:全渠道趋势下的建材家居供应链变革

郑伟:美团即时物流智能配送调度系统

木笔作画:仓库标准作业流程与WMS系统规划

潘永刚:年物流创新图谱

宋斌:美团即时物流的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

韩毅:关于新经济下新城配的一些思考

尹军琪:中国物流技术与欧美日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曹江蛟:城乡往返一体化物流配送模式

王琦:新零售的物流运营体系探索

史苗:新零售、新制造与新物流

冯维博士:干货!物流机器人七大趋势(图)

郝皓:全球逆向物流发展趋势与中国创新模式研究

王长林:智慧零售下的供应链变革

王振辉:供应链从业者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邱伏生:物流装备企业进入制造业物流的路径建议

盛岩:新零售下全渠道智慧物流公共平台

肖伦:年度国际最佳创新托盘设备大盘点

洪健荣:柔性化模组带智能分拣传送系统

相峰:物流行业的分布式创新—理论、模式与实践

推荐:年度国际最佳创新的智能分拣设备

模型预测:今年“双十一”快递业的大数据与大问题

丁俊发:打造西部国际物流与供应链集成新高地

王银学:智能化物流园区建设探索

李彦林:构建智慧绿色城市物流配送新体系

梅志明详解普洛斯的物流大生态战略

姚凯:重构苏宁物流的战略布局

潘永刚:数字化时代的物流新物种

干货:如何将仓储运作系统场景化、可视化、绩效化、图表化?

魏际刚:智慧物流推动中国物流革命

王海:单元化智能包装集成服务模式

高红冰:新零售推动新物流呈现三大变革趋势

曾志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托盘与货物定位追踪系统

王拥军:降低物流成本,有哪些必解命题?

房殿军等:智能制造框架下的智能物流系统建设

刘江:年我国快递发展十大趋势

王国文等编译:企业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调查报告

菜鸟总裁万霖:新物流时代已至,全面拥抱物流IoT战略

物流信息化:智慧动态运输网络,欲风靡新物流时代

邱伏生:汽车行业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的智慧升级

魏际刚:打造中国连接世界的全球物流体系

张洁:年中国工业车辆市场回顾与年展望

刘强东:人工智能时代京东物流发展方向

王国文:区块链如何颠覆供应链的运行模式?

区块链+物流=?看看UPS、马士基、IBM是怎么做的

年中国物流机器人市场分析与年展望

崔雄:年中国物流货架市场回顾与年展望

张芸:年中国物流咨询市场回顾与年展望

丁俊发:现代供应链组织形态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

曾志宏:中国各行业可循环包装全景透视

丁俊发: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物流业(~)

林嘉:智慧供应链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尹军琪:论投机资本对物流的危害性(特别推荐)

傅兵谈无界物流:“智慧”让物流更“性感”

王坚:公路货运行业的七年之痒

推荐阅读:中美物流与供应链对比分析

冯维:十张图帮你理解供应链领域常见的IT名词

唐文全:如何玩转高科技企业物流

王祖锦:物流中心网络化布局运作和智能化发展方向

刘长伴:中国服装供应链管理的10年实战经验总结与反思

尹军琪:新形势下物流中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王辉:数据和算法驱动新一代物流智慧化发展

菜鸟总裁万霖:《智慧物流的未来》

汪鸣:十九大后我国物流业的战略走向

张小勇:仓配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王国文:颠覆性技术与供应链变革

刘强东:无界零售的三大特点及发展方向

周莉:立体仓库在北京奔驰发动机厂的应用(作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的践行示范项目配套的自动化物流案例)

相峰:区块链技术重塑未来物流商业模式

冯耕中: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分析报告()

于明涛:智慧物流体系中的无人配送技术

曾军山:赋能,推动中国邮政业由大到强新跨越

汪鸣:枢纽经济发展探讨

陈一村:瑞士地下物流系统(CST)介绍

黄星:无界零售下的供应链创新

杨善林院士: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的社会物流和现场物流管理

张振林:AI技术在服装物流上的应用及前景

张海岐:连接升级,让驮背式甩挂创造更大价值

李鹏涛:大数据与智慧物流概述

尹军琪:新形势下物流中心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重磅)钱七虎院士:地下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含全部PPT)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孙杰会长谈中国城市物流与配送四大发展特征

张芸:解析快消品行业物流中心经典案例

张芸:物流外包,专注和专业才能精益!

张芸:中国制造业物流体系建设最佳路径探讨与交流

张芸:制造业物流优化要“走对道路”

张芸:国外先进国家物流园区发展分析

张芸:中国物流园区发展趋势与建设经验

张芸:德国工业4.0与智能物流考察报告

张芸:德国货运村(铁路现代物流中心)考察分析

韩永生等:中国网购产品类型与包装标准化调研报告

韩永生:中国网购快递包装形式与材料分析

韩永生:中国快递包装标准化尺寸链的匹配分析

魏际刚:中国物流成本为什么高

魏际刚:如何改善中国物流绩效(重磅研究,推荐阅读)

王国文:新技术新能源革命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冲击与对策

王国文:第28次CSCMP(年)美国物流年报解读

王国文:新技术新能源革命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冲击与对策

王国文:区块供应链时代即将来临

任文超:“物资银行”服务理念与解决方案

恽绵:《中国供应链物流与信息发展趋势》

丁俊发: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关健在哪里(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全文)

尹军琪:中国物流技术发展40年

尹军琪:说说“11.11”的是非功过

尹军琪:新形势下物流中心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郑炜:消费升级背景下冷链物流的发展机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ly/8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