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雀斑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922/9473328.html
“如果你没有来美国,还留在乌克兰,你可能还在当教师?”在居住小区组织的一次认识新朋友聚会时,我问托莎。
托莎迟疑了一下,说:“也许吧。”
托莎是我们的邻居,严格地说,是我们邻居家的儿媳妇。邻居家来自亚美尼亚,托莎来自乌克兰,都是前苏维埃联盟的国家。在美帝遇到前布尔什维克的达瓦里希(俄语:同志),有点说不出的亲切感和隔世感。尽管托莎是90年生的,她出生时苏联已经解体。我以为她不知道这段历史。她说她知道,因为她在大学里学过历史。
托莎说她就读大学时的专业是乌克兰语言和文学。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那时,她报名参加了一个项目,短期赴美实习工作,20岁的托莎来到了美国,在一家宾馆的餐饮部工作。(这些来自于她的叙述。从年龄看有点勉强,但是我当时没有质疑)
美国宾馆的餐饮部比较简单,一般一至二个人就能搞定,只负责供应早餐自助餐,食品大都是成品或半成品,只需要往餐台上添加食物就可以。三个月的实习打工期间,她遇到了她现在的丈夫。
“我们是在朋友家里的一次聚会上认识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在宾馆认识,像街上随意搭讪认识的那种。”托莎特意说明。
我猜测托莎所说的“朋友家里的聚会”可能是为东欧国家移民牵线作媒的一种形式。托莎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奥运会体操比赛中的俄罗斯冰美人一样,她有着挺直的鼻子、楚楚动人的大眼睛、秀气的脸庞。个子高挑而挺拔。她走这样的途径嫁到美国,应该是她基于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选择吧。
图片来自网络。我的乌克兰邻居托莎长得跟这位有点像。
她在三个月的赴美实习工作期间因一次聚会而认识了她现在的老公。期满回乌克兰后,她再次申请了同样的短期实习工作项目赴美。这次,她在美国结婚并留了下来。
她的丈夫13岁时随父母从亚美尼亚移民美国,现在24岁,比托莎大两岁,在当地的社区学院读书。移民在社区学院读书,两种可能,一是本人学习成绩不够好,二是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因为社区学院的学费要比一般性的大学低很多。
托莎和丈夫与公公婆婆住在一栋房子里。跟小区里大多数房子一样,她家房子使用面积约平方米,两层楼,带院子,三卧三卫,一车库。
托莎一家在美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托莎说她还没取得绿卡。因为有大量的方案工作要做,要证明他们的婚姻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我知道,通过婚姻形式办美国绿卡,只是时间和手续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结婚后,她在离家不远的赛百味快餐连锁店找了一份工作,当店员。已经一年,她已熟悉了快速地做三明治、披萨、色拉等美式快餐,向每一位进店的顾客打招呼,接受订单,收银。
我跟她是通过英语交流的,都不是我们的母语,都说得疙疙瘩瘩,有时有些词不达意。她年轻,学外语快。她与老公一家是用俄语交流的,尽管他们也各有自己的母语。
她还没取得驾照,步行十多分钟去上班,或者有时,她的老公开车接送。她的生活比较单纯,从家里到店里,两点一线。
快餐店店员与教师。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是有差距的。许多移民包括中国留学生都有过这样的角色落差,一个中国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初到美国,有可能去餐饮店宾馆工厂等劳动型岗位打工,赚取生活费,并从中更多地使用英语与当地人打交道,收获经验。这在美国,大家都习以为常。
即使美国人,正读书的孩子假期去劳动型岗位打工,或者美国教授介绍起自己的女儿在餐馆当服务生也并不觉得不好意思。
从中国思维来看,可能有点不值。
我问:“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更好吗?”
她耸了耸肩说:“我不知道,不是太差吧。”
我说:“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你这么年轻,等你丈夫毕业工作后,你有机会再进学校,拿更高的学位。等你有了绿卡,成为公民,你的英语比现在更好,你的工作机会更多。你的未来非常好。我相信!”
她说:“是真的吗?”她的脸上开始亮起来。
上文写于十年前。我们已经离开那个小区,三年前路过原住处见到老邻居一家。托莎手里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婴儿车里坐着另一个孩子。与他们聊了一会儿,得知:
她的老公从社区学院毕业了,在开网约车。
她的公公在家歇着不工作了。说是身体不好,年纪也略大,不过还没到美国申领养老金的年龄。
她的婆婆在城区一家宾馆做房间保洁。一份低门槛、低收入而比较辛苦的工作。
她自己本人在社区学院读了护士专业,刚取得护士资格证。护士在美国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收入也相对较高,虽然工作还是很辛苦。
现在,乌克兰国土燃起战火,上百万乌克兰老百姓成为难民,流离失所。不知道托莎的家人怎样,她的父母亲大概五六十岁吧?是否投奔女儿移民到美国了?即使到了美国,生活也不容易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