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周年诞辰。杨先生曾在《不官不商有书香》一文中提到,上个世纪40年代,她与钱锺书先生寓居上海,必读的刊物是《生活周刊》;下午四点后常去寓所附近的生活书店看书看报,有很多温暖的点滴回忆。80年代以来,杨绛先生的重要作品如《干校六记》《洗澡》《将饮茶》《我们仨》等都在三联书店首版。她与三联的几任掌门如范用、董秀玉先生等也结下了终身的情谊。
杨绛先生年辞世,迄今亦已五年。本周,我们推送她的几篇颇具可读性的文章(与访谈),庶几管窥其与世纪同行、丰赡透达的一生,或可为年轻朋友阅读杨绛作品、理解其精神世界做一个导引。
杨绛(.7.17-.5.25),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论萨克雷《名利场》
文丨杨绛
*选自杨绛《“隐身”的串门儿:读书随笔》(三联书店,年)
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VanityFair)是他的成名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动人。他认为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
《名利场》描写的是什么呢?马克思论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时说:“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的多。他们描写了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从鄙视一切商业的十足绅士气派的大股东、直到小本经营的店掌柜以及律师手下的小书记。”《名利场》这部小说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英国在十九世纪前期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扩大了殖民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讲究的是放任主义和自由竞,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分裂成贫富悬殊的两个阶层。新兴资产阶级靠金钱的势力,渐渐挨近贵族的边缘;无产阶级越来越穷,困苦不堪。萨克雷说,看到穷人的生活,会对慈悲的上天发生怀疑。他对他们有深切的同情,而且觉得描写矿工和工厂劳工的生活可以唤起普遍的注意,这是个伟大的、还没有开垦的领域,可是他认为一定要在这个环境里生长的人才描写得好。他希望工人队伍里出个把像狄更斯那样的天才,把他们的工作、娱乐、感情、兴趣,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生活细细描写。他自己限于出身和环境,没有做这番尝试。《名利场》里附带写到大贵族,但是重心只在富商大贾、小贵族地主以及中小商人——马克思所谓“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这是萨克雷所熟悉的阶级。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
(-)
萨克雷于一八一一年在印度出生,他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收税员。他是个独生子,四岁时父亲去世,遗产有一万七千镑。他六岁回英国上学,按部就班,进了几个为世家子弟开设的学校。这一套教育不大配他脾胃。在中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只爱读课外书籍;剑桥大学着重算学,他却爱涉猎算学家所瞧不起的文学和学院里所瞧不起的现代文学,他没拿学位就到德国游历,回国后在伦敦学法律。可是他对法律又非常厌恶,挂名学法律,其实只是游荡,把伦敦的各种生活倒摸得很熟。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再三责备自己懒散奢侈;他说回顾过去,没有一天不是虚度的。
一八三三年冬,萨克雷存款的银行倒闭,他的财产几乎一扫而光,只剩了每年一百镑的收入。这是对他的当头一棒,使他从懒散中振奋起来,也替他解除了社会地位所给予的拘束。像他出身于那种家庭,受过那种教育的人在当时社会上该走一定的道路,否则有失身份体面。他的职业不外律师、法官、医生、教士、军官;至于文人和艺术家,那是上流社会所瞧不起的。萨克雷这时已经不学法律,正不知该走哪一条路。他破产后失掉了剥削生活的保障,可是从此跳出了腐蚀他的有钱有闲的生活,也打脱了局限他才具的绅士架子。所以他当时给母亲的信上说:“我应该感谢上天使我贫穷,因为我有钱时远不会像现在这般快乐。”他几年后又劝母亲勿为他担忧,劳碌辛苦对他有好处,一个人吃了现成饭,会变得心神懒散、头脑糊涂的。他从小喜欢绘画,决计到巴黎去学画。可是他不善画正经的油画,只擅长夸张滑稽的素描,这种画没有多少销路,一年后,他觉得学画没有希望,就半途而废。他做了《立宪报》(Constitutional)的通信记者。一八三六年他和一个爱尔兰陆军上校的孤女依莎贝拉萧结婚。她性情和顺,很像这部小说里的爱米丽亚。《立宪报》不久停刊,萨克雷回国靠写稿谋生。他处境虽然贫困,家庭生活却很愉快,不幸结婚后第四年依莎贝拉产后精神失常,医疗无效,从此疯疯癫癫到死。这是萨克雷生平的伤心事。
萨克雷在报章杂志投稿很多,用了不少笔名。他出过几部书,都获得好评。但是他直到一八四七年《名利场》在《笨拙周报》(Punch)发表,大家才公认他是个伟大的小说天才,把他称为十九世纪的菲尔丁。他的作品从此有了稳定的市场,生活渐趋富裕。他觉得妻女生活还无保障,一部接一部地写作,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去演讲。一八五九年他做了《康希尔杂志》(CornhillMagazine)的主编,这是他文名最高的时候。他早衰多病,一八六三年死在伦敦。他的小说除《名利场》以外,最有名的是《亨利埃斯孟德》(HenryEsmond)和《纽康氏家传》(The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