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总第期
图文/级10班邓亦雅的爸爸邓晓东
编辑/校办
西附银翔出品
作业回顾:
为了进一步增强家校沟通与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孩子健康成长,我校“家长课堂”特举办第二届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届主题为“家风”。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老百姓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那么,家风对于您和孩子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推荐大家和孩子一起收看央视纪录片《家风》,从中获取灵感,展开写作。
特等奖征文《<家风>观后感:有爱,家不败!》:
家就像是碗,爱是碗里的清水。浓浓的爱,才能酝酿出家的味道。有爱,家不败!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的进程就从哪里诞生。普通百姓的家文化,家就是所有的寄托和归宿。它更是一份热爱,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有家,就有了繁衍;有家就有了希望;有家,就有了未来。而爱,就是家的灵魂;有爱,就有了家风的传承。
我们从前人手中接过文化的种子,就有义务有责任把它们发扬并传承。在普普通通的人家,家风就在生活的琐碎中传递着平平常常的爱!
记得我刚刚考上学的时候,离家不到一个月,总有种牵绊的思绪,萦绕在脑海里。求学的80年代,没有手机,只有书信。我坚持每一周给父母写信。偶尔奢侈一下,周末了,找一个公用电话给父亲的单位打一次电话。听着父亲在电话那头的笑声,我只觉心里暖暖的,有道弧度悄悄弯在嘴角,幸福由心散发。
一到放假,回到父母身边。帮母亲做家务,母亲总是挨着我,慢慢述说着近来家里和邻居们发生的琐事,我静静的走在一旁,仔细倾听。离别时,母亲把我送到渡口,久久不愿离开。
后来参加工作了!后来结婚了!后来有了孩子了!后来也在单位任职了!后来我阑尾手术了,医院护理;后来,妻子生病了,父亲每一天提着媳妇喜欢吃医院。
爱,就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家里浸染着,生长着。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曲折波折中,有爱,即使是破损的家也会破镜重缘。
我在乡镇任职锻炼的时候,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事情:
在年,我所在的乡镇有一对姓王的夫妻。因为倒腾蚕茧生意,在当时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多万元。受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丝绸生意遭遇惨败,血本无归。时值,重庆上下组织清理“三金三乱”。王姓夫妇不得不变卖家产,离婚,远走他乡找寻机会赚钱。王的妻子作为乡镇的一名广播员,只能领取每月元的生活费,抚养一个女儿。
而清理工作如此的残忍。而这对夫妇只有默默的承受。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组织上的清理压制下,在人们的白眼中。孩子顺利考上大学,靠着优异的学业和奖学金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并被外资企业招聘。王某变压力为动力,东山再起,还清了信用社的贷款后,并回到曾经跌倒的乡镇搞开发。
破镜重缘的背后是苦涩!是眼泪!是爱的力量东山再起!
即使是遭受命运的不公,不顺,乃至命运的打击,有爱就有生活的希望。
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十多年前,丈夫在一次车祸中成为植物人,医院住着。那是他们结婚后生下一双女儿的第二年,这位可怜的母亲才二十多岁,既要照顾不懂事的两个孩子,医院照顾不省人事的丈夫。经过多方医治,已经确定为终生不懂世故的废人。本来这家还有父母健在,一听说儿子伤残严重,已没有知觉,就再也不管不问。这女方的父母是在其丈夫出事的二三年里相继去世,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年轻母女三人相依为命。明知道丈夫已经不能再次成为正常人现实的残酷,她还继续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十多年的生活艰辛,唯有爱的力量伴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唯有爱在,希望就在,家就在。有家在,就有了家风,就有了传承。
那么,家风是什么呢?家风就是爱!
传承什么呢?传承的灵魂就是爱的传承!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万物之前,先创造了爱!爱,可以使人忍着不死。”他在一篇文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苏俄亚美尼亚发生的大地震中,首府埃里温有一对母女被埋在倒塌的屋子里长达8天之久,却奇迹般地被救出来了。那位仅3岁的幼女,之所以能熬过既无食物又无饮水,而且阴湿寒冷的8天时光,那是因为她始终躲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而且她的母亲咬破手指,让女儿吸吮自己的血液获得养分、维持生命。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潮湿了!灾难中一对母女相依相偎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伟大的母爱护卫着、温暖着自己的孩子,让自己孱弱的孩子不断吸吮着自己沁着鲜血的手指,在暗无天日的长夜里企盼着忍耐着坚持着……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心灵动荡、物欲横流的时代。权势的淫威、尘世的诱惑、物质的光泽,令人无法回避。面对这些,好多人会轻而易举地放弃一切,甚至还会放弃做人的最起码的良心良知。人世间惟有爱是很难放弃很难割舍的,但是爱有多种多样。流浪儿长大懂事之后思念亲人,长途跋涉探母认姐;无食无水的灾难中,母亲破指让幼女吮血维持生命,是血缘之爱,这种血缘之爱是天生的,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恋人相爱,生死相许,矢志不渝,那是一种至真至诚至善至美的坚守,那是一种感天地泣鬼神的承诺;陌路人的爱虽然既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但却体现了人对同类的同情、关心,和人之为人——这样一个大家庭的亲密、温暖。这就是一种博爱,一种比血缘和爱恋更加深沉的爱,这种爱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能把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这既是中华民族的真善美,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更是每一个家庭传承的灵魂。
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哪个家里没过争吵,但爱却包容一切;哪个家里没过失望,但爱却牢牢抓住希望;哪个家里没过混乱不堪的岁月,但爱却依旧人笑春风。
子女是人生的将来,家庭事业的继承者和盼望。坚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思想,走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路子,直接关系着子女的将来成长。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然而灵魂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哪怕失散的家庭,唯有爱,精神的家园在!中国的家庭如此,国外的家庭同样如此。
当承诺女儿要完成附中银翔的“家庭作业”的时候,无意中读了年1月29日《参考消息》12版面一篇关于二战期间纳粹大屠杀遇难者命运谜团的文章:《永不停止的寻找》。
该文除了评论外,用极短的文字讲到一名叫施瓦策尔的女孩,在22岁时从波兰热舒夫犹太人隔离区被送到同在波兰境内的一个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她见到了她的四个姐妹和两个兄弟,但短暂的相见就成永别。当施瓦策尔年4月被英军营救后,直到5年去世,一直都在寻找六个兄弟姐妹,她希望他们与她一样都幸存下来且也在相互寻找。虽然她没有实现愿望,但她的家人仍在努力,继续寻找。
在施瓦策尔已经离世12年后,仍在新闻上看到她寻找亲人的报道,我想感动大家的不仅是她的执著,应该也有她家人的坚持,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年,希特勒上台,年开始迫害犹太人,那时候施瓦策尔还是一个小姑娘,可以想见并没有过上多久美好的生活,但一家人在一起肯定很愉快,尤其是值得珍惜的生活细节很多,哪怕是在逃难中。这些经历,这些其乐融融的场景,从小女孩到大姑娘的施瓦策尔是那么的难以忘怀。所以当和平到来,是爱的信念支撑她坚持了60年的寻找!我想,她明白,只要心中有爱,精神的家园就在。
在现在这个社会,思想多元化,谁想影响谁是很难的。就如一位大妈年三十仍坚守摊位做生意,等候失散的女儿归来一样。我想,这位大妈的亲人可能还是希望一家人能在年三十好好的聚在一起,但大妈说:“越是在别人欢聚的时候,自己越要坚守摊位。或许失散的女儿就会在当年走失散的地方来找我们呢?”
这些年来,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父母亦或其父或其母在几十年里耗尽资财寻找走散儿女的报道,有苍天不负有心人而骨肉相聚的,更多的是因为走失一个小孩而摧毁一个家庭多人的人生。这样(或相似)的例子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比重虽低,数量却惊人。
大妈守摊,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是对的!但,从生活的本质而言,又没有意义!用自己甚至夫妻两人几十年的生命去寻找走失的儿女,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是不划算的!但,从人性而言,又是光辉神圣的。谁能说这样的坚持是愚还是贤,是对还是错?谁说这不是家风的传承?而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弥足珍贵的,因为,我们都明白:为爱坚守!为爱寻找!有爱,精神的家园就在。有爱,家就不败。
级10班邓亦雅的爸爸邓晓东
年2月16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