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凡诺
一
经常听见很多人在分析国人的某些劣根性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称之为封建余毒或者封建余孽。大意就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太长了,有两千多年,而不少国人正是在一些思想余毒浸淫中,一些已成沉疴恶习难改。
“老于,那么请问,首当其冲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究竟是什么?”
有一个朋友问我,
“你能否以最直观的感受来说说,这种社会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
我想了想,
“你这个题很大也很难,这样吧,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马戛尔尼来华。
公元年(乾隆五十八年),当时的英国政府迫切想通过与大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尤其是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扩大双方的通商。
于是,
在这种背景下,马戛尔尼勋爵被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委任为“特命全权大使”出使中国。
这是西方一个早已经进入君主立宪制的近代国家,和东方这个专制的古老封建王朝,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的联系事件,马戛尔尼使团成了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
对于很多感兴趣历史的人来说,正是这次事件,提供了一种绝佳的观摩封建社会的历史视窗,至少可以一睹古老的封建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对于我们自己人在王权笼罩下写下的所谓历史,其实我们心里很是不相信那些东西,不过我们又装作很相信的样子,并且早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但是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在詹姆斯·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之后的英国使团。而当时的大清,各主要的方面还一直停留在两千年前。打个比方,英国外交使团的到来,就好像一群近现代人进入到了某种古代社会。
结果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第一件事:使节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
按照英国使团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但是大清的官员们眼里,除了进贡之外,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平等的国家间的关系。
第二件事:拒绝谈判。
英国使团希望与大清政府举行有关贸易通商等正式谈判,然而大清政府一概拒绝,并将使团的要求斥为非分想法。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害怕外国人与中国各阶层接触频繁,将危及其统治。
第三:要求画师修改绘画。
据说,乾隆帝在接见马戛尔尼时,发现一幅使节和自己的画像,乾隆帝认为画中使节马戛尔尼身材高大,自己则相对显得单薄,他告诉威廉·亚历山大,在中国画的传统中,帝王要高大,使节要渺小,于是使团画师立即照乾隆帝的要求修改了画面。
二
马戛尔尼使团这次历史性的访华,未完成任务,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对中国封建王朝的近距离观察、描绘和记录,直接刷新颠覆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
主要观点如下:
1、大清愚昧封闭自高自大,不肯和别的国家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
2、大清听不懂自由贸易的语言,只听得懂炮舰的语言。
3、大清实质上是极其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如炮台的火炮均为固定式铸铁炮,枪为火绳枪,步兵主要使用冷兵器,保守估计比西方落后上百年。
4、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5、中华天朝有着难以接近的、不近人情的、专横暴虐的政府,和不计其数的、生活在物质与道德贫困中的人民。
总之,所谓的天朝帝国,像是一个破败的、怪诞的、遥远而模糊的,同时让人感到诱惑与恐怖的庞然大物,人民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暴政不仅扭曲了人们的心灵,甚至扭曲了中国人的体型。他们终日弓着腰,驼着背,一副奴颜媚骨,“他们天生就胆小怕事、温顺被动,加上严刑酷法的摧残,就更加冷漠、麻木甚至残忍……”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的这段话,畅销一时,成为欧洲当时最普遍的认知。
使团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甚至感慨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最后我问朋友,关于封建社会,你有了一些最直接的感受了么?
他笑了笑,若有所思,然后说道:
或许,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外来第三者眼中最直观的感受了吧。
至少比我的历史老师讲的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