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后花园格鲁吉亚之第比利斯三

二进第比利斯是在卡兹别克玩了2天后的7月22日,这次没有停留,只是在火车站附近的农贸市场转转,买了点水果、馕饼,直接乘坐夜火车去祖格迪迪。

三进第比利斯只是从巴统乘火车路过,没有停留。

第四次则到了8月4日,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返回,这次住在Avlabari地铁站附近的VaziHotel,距离圣三一大教堂很近。这里与前几天入住的自由广场附近的公寓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前者周边光鲜亮丽,后者则处在破败凋零普通居民区,周围都是破旧的几乎成危房的老旧建筑,街道明显有些脏乱,破旧倒塌的老民居、老厂房随处可见,感觉这里以前应该是个工业区,在这里能更深入地了解第比利斯,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VaziHotel

超级“赫鲁晓夫式”楼房

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各地兴建了一大批5层楼高的小户型简易住宅楼,久而久之就被人们戏称为“赫鲁晓夫楼”。这种“赫鲁晓夫楼”解决了大量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让他们欢天喜地的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中乔迁了新居。但这种小户型的住房,被赫鲁晓夫引以为骄傲的象征的住房(类似我国今天准备建设的50—90平方米的住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明显的暴露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舒适生活追求的矛盾。于是年3月莫斯科开始大规模拆除“赫鲁晓夫楼”的运动。曾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解决了突出住房危机的“功臣”而今成为了被淹没的历史。

据记载,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专门就此下发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设计和建设中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正是根据这份文件,后来一段时期苏联开始兴建千篇一律的5层标准小户型住宅楼。当时,苏共中央还特别要求:“加快住宅建设的工程进度,以确保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方便快速搭建的赫鲁晓夫楼(此段文字和图片来自于网络摘选)

老城破败的建筑

老城有很多苏联时期的雕塑

安顿好后沿着导航寻找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参观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多是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并且对此有情结的人。当年斯大林在这里组织印刷革命刊物反对沙皇统治,后来印刷所被作为教育基地辉煌一时,现在已经快将被世人遗忘,只剩下看门的老人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个找到这里的访客,既是看门人,又是讲解员。

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大门

周边是第比利斯普通百姓的破败的老房屋。在格鲁吉亚拉达轿车满街跑。

老城街道

涂鸦拉达车

老城孤单的流浪猫

我们一路打听着,找到时天色已黑,终于在道路转角处看到一处院落,一位老人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地下印刷所。老人取钥匙开门,领我们进入灯光昏暗的博物馆。尽管老人只会几个英语单词和“毛泽东”“人民日报”等的中国话,但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加上图片基本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地下印刷所应该分3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报纸、照片展厅;第二部分是螺旋楼梯下的地下印刷所,放置着当年的印刷机器,不过已经锈坏了,还有一间会议室;第三部分是斯大林当年的宿舍,我们没有进去。老人对共产党、对中国的感情非常强烈,特别能说,看到我很认真的样子,不停地让我拍照。还不停地说:Russian、ChineseOK!AmericanNo!非常逗。博物馆里面已经很破了,政府也不修缮,只有这位老人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我们每人给老人5拉里,为这段历史的传承、为老人执着的坚守、也为自己心中的信念。

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

告别老人已是晚上8点多了,回酒店途中看到一家餐馆的招牌上有格鲁吉亚包子(Khinkali),勾起大家馋虫,坐下来吃了一盘包子,家常口味,非常地道。格鲁吉亚包子(Khinkali)与中国包子不同,不是蒸熟的,而是像我们煮饺子一样煮熟的。包子捏折的部位是一个死面疙瘩,吃的时候可以用手拿着这个死面揪揪,咬开一个小口,吸出汤汁,再吃掉包子,味道鲜美,剩下的死面揪揪不吃,和中国的灌汤包差不多。通常有牛肉、羊肉、蘑菇、奶酪馅的。一路下来我们吃了4顿格鲁吉亚包子,还有人没吃够呢。

回国乘坐的是晚上10点50南航第比利斯起飞,经停乌鲁木齐然后飞北京的,所以8月6日一整天我们还可以在老城闲溜达。

睡到自然醒。吃过早餐房间里看看照片、喝喝茶,中午退房,存好行李。干桥市场打发时间。

干桥市场其实就是一个露天的二手跳蚤市场,据说是当时苏联解体后,穷困的第比利斯老百姓为了贴补家用,拿出家里的二手货变卖而自发形成的一个市场。后来这个市场保留了下来并变成第比利斯一个著名的景点。跳蚤市场售卖的物件超出你的想象力,无论是二战时期的复古明信片,还是苏联时期手术台上的剪刀,无论是纯手工制作的精致耳环,还是上古世纪的钟表应有尽有,还有当地著名的风景油画,能够弹奏的苏联手风琴,不知什么时期的琥珀胸针,各式各样,简直是复古文物的大荟萃。有许多尤物的年份比我们都老,甚至比我们的父辈还老,可以算得上是古董了。有格鲁吉亚本土出产,也有很多是来自俄罗斯和周边欧洲国家。因为年代已久,有些孤品上岁月或历史变成了瑕疵。练摊的大多是老爷爷老奶奶们,感觉这些老人来摆摊,主要目的也并不是赚钱,而是打发时间,找老伙伴们聊聊天。没客人的时候几个老头老太太就聚树下一起聊天,打牌,下棋,时不时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生活和生意交织在一起,不慌不忙,人生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这也是一种成功。

干桥市场的雕塑

喂鸽子的女人

干桥市场的老物件

原想利用最后一天去参观格鲁吉亚博物馆和美术馆,但恰逢周一,都闭馆休息。无奈放弃。还想在硫磺浴池洗个硫磺浴,放松一下身体,也因种种原因没有洗成。还有第比利斯郊外的第比利斯海,距离有点远,没有时间去了。这些是在第比利斯留下的些许遗憾。

在第比利斯国际机场候机时,遇到一位乌鲁木齐的先生,是到格鲁吉亚的库塔伊西市谈项目的,据他说,现在国人已组团到第比利斯购房了。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价低廉,饮食安全,绝对适合居住。同航班的一个团队就是组团来第比利斯海购房的。现在房价已涨到元人民币/平方米了。

还想说说第比利斯的硫磺浴池,第比利斯的硫磺热泉久负盛名,现在世界上还留有硫磺浴的地方已经不多了,第比利斯就是其中之一。位于第比利斯老城中部的Abanotubani(浴室区名)的硫磺浴被誉为是这个城市生存的源泉,据当地的传说,早在五世纪时,国王VakhtangGorgasali在狩猎时发现了一只野鸡,便命其猎隼去追击,结果两者却一同跌落悬崖,国王命人寻找,之后在悬崖下的温泉里发现了它们。于是国王便将这里命名为第比利斯,即格鲁吉亚语中“温暖”一词的意思。国王还将当时的国都从姆茨赫塔迁到了这里,从此开启了第比利斯的都城历史,所以这个城市的地点就是因为有热的硫磺泉才定在了这里。

从外面看,是从地面上升起的砖砌圆顶。硫磺浴一般都具有美容、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功效,若是去到第比利斯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尝试一下这里的硫磺浴的,毕竟盛名在外。

离开格鲁吉亚前,一定要再吃上一顿格鲁吉亚美食。Avlabari地铁站附近找到一家特色餐厅,装饰奢华,有点像进入贵族宫殿的感觉。我们点了炖牛肉、烤鱼、蔬菜沙拉、牛肉汤、格鲁吉亚包子,外加茶和咖啡,满满一桌子饭菜一共才合人民币元,味美量足,这家餐馆绝对值得推荐——KhinkaliHouse!我们来的时候是下午4点,餐馆里还有好多客人,而且始终不断,一直到将近晚上7点我们离开。来这里的好多客人都是点上各种馅的几盘特色包子,然后品尝各种格鲁吉亚酒和饮料: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白兰地,葡萄酒又分干型的、半干的、半甜的,好多种类。女士和儿童可以喝格鲁吉亚一种非常有名的汽水,有桃子味的、梨子味的,还有一种绿色植物的绿水,很好喝。在盛产美酒的故乡、在优质矿泉水的产地,价格又是如此亲民,怎能不多喝点呢!

值得推荐的KhinkaliHouse

第比利斯有两个世界,一个光鲜靓丽,一个破败凋零。在人潮涌动的大街和景点周围,所有的老房子都换上了靓丽的新衣,摇身一变成为了光彩照人的酒店、餐馆和精品商店,这个被精心装扮的世界属于游客。而也许当你转过一个街角,拐入一条小巷,就会发现在这光鲜靓丽的背后,却有着斑驳不堪的老墙,坑坑洼洼的老路和摇摇欲坠的老房,这个无人问津的世界属于老城的居民,虽然破败,却更真实。其实不只是第比利斯,这也是整个格鲁吉亚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hj/5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