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自上个世纪60年代中坦建交以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十分良好的关系,在经济、文教、卫生、军事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与合作。从年开始的中国医疗工作者援坦行动,迄今已长达50年从未间断。
年,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毕展建医生参加了第25批援坦医疗队,他将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述他从接受任务起到援坦医疗任务结束的工作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视角带我们走进坦桑尼亚,为我们展示医疗队在遥远非洲的工作生活经历。
★年6月14日星期四
年5月,山东省卫计委下达了国家卫计委委托的关于派遣第二十五批中国援坦医疗队的通知。此次坦方提出的医疗援助需求更加细化,因此,作为重症医学专业的我有幸邂逅援外医疗事业。经过长时间的遴选、培训等准备工作,一年后的今天,我们这批队员终于成行。接到通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毕竟,能够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有机会负起祖国使命,走近传统的中坦友谊,走进国家的朋友圈,到遥远的另外一块神秘大陆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幸莫大焉!
▲感谢卫计委领导、院领导和医务科为我送行。
七个小时从威海到济南的长途车程,两个小时省卫计委的送行会议,一天的经历,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倍感压力。认真聆听各级领导的谆谆嘱托,虽还未抵达坦桑,但已深切感受到前辈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
尽管未来两年的生活对于我们所有队员来说还是未知数,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管前面是怎样的逆境困境,我都做好了一切准备。感谢卫计委领导、院领导和家属的支持,我会加油的!
年6月16日星期六
经过18个小时的奔波,终于从上海经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到达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机场。
在机场海关费了点周折,先是交涉后给予了绿色通道,准备出关时又全部开箱检查了一遍;遇到几个机场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是中国医疗队,倒是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出关后,看到了朱建队长、宋涛和王强三位前来接站的人员,感到尤为亲切。在机场办完了手机卡,坦桑方代表给我们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我们乘车奔赴住处。
一路上的异国风情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终于踏上了坦桑大地,经过近一年彷徨、焦虑、忐忑的等待,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以后两年的时间将在坦桑度过,不知前方面临的是什么,但在我心中已经种下坚实的种子,努力不辱使命,保护好自己,救治更多的病人。
朱队长给我们安排的非常好。对于姆贝亚小分队的我们四个人来说,在这里只是暂时的休整20天,但仍倍感温馨。大家分配好房间,进行了简单的晚餐,虽然旅途比较劳累,但是兴致蛮高,纷纷拍照留下第一顿晚餐的纪念。
?6月16号到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第一顿晚餐,啤酒是乞力马扎罗啤酒,有点原浆啤酒的感觉,绿色的是柠檬水,橙色的是芬达。
晚餐后,朱队长给我们开了个简单的会议,将未来生活和坦桑的特点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更感作为一名平民外交官的责任。
年6月18日星期一
今天是端午节,早晨仍是4点半就起床,继续倒时差。和家里视频,又听老太太唠叨了一遍安全问题。早饭后和住所的保安闲聊了一会。保安叫falista,本地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性格开朗,也很健谈,会说斯瓦希里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在这里已经工作2年了。她的月工资合人民币元,比坦桑的人均收入每月元要高,看得出来她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攀谈中了解到,这边的医疗消费很高,做个普通CT就得元左右;相应的,这边医生的地位、待遇也非常高,医院一名普通医生平均月工资一万元左右,医院医生工资还要高不少。
九点钟,姆贝亚普外科主任穆医院的情况,同时也告诉下步需要准备的东西以及未来在姆贝亚的工作和生活,包括我们自己可以养鸡、狗等等。
送走穆宝马,姆贝亚小分队决定集体出去买些日用品。今天是第一次出门,走了一小时才看到一所超市。这里的东西比国内普遍要贵,像一袋2公斤的花生要50元左右,一包坦桑产的中国心心相印牌卫生纸要94元,榨汁机比国内贵一倍左右,买个香皂盒也都很贵。
回来的路上碰见当地人在卖椰子,居然还会说几句中文,还知道习大大。那一刻我感受到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增强的国际地位,也愈发对我们国家、对我们的领袖多了几分敬意。
年6月22日星期五
今日的行程是访问医院muhimbili医院和基圭特心脏病中心。上午和他们人事部主任、大外科主任兼任骨科主任和心脏病中心主任等一起开了个见面会。结束后,我们被各自领到相关科室熟悉环境。医院徐主任被领到内科和外科ICU,了解相关的情况。医院有内科ICU床位13张,外科ICU床位18张,内科ICU有一个来此医疗援助一年的古巴医生,外科有四个医生,两个ICU都由一个女医生负责。下个周一我和徐主任将在这里进行两个周的适应性培训,然后我将前往mbeya医院工作。
基圭特心脏病中心是完全由中国援建的,是目前最好的楼,里面有张床位,独立成体系,有心脏外科、心脏介入等等。我们有三位队友将在这个心脏病中心工作。
医院虽然比较陈旧,相当于中国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医院的医生也比较少,但是多年来各国多支医疗队在此援助,医生也接触到很多前沿的知识,学识和医术并不像想象的落后;我国援助的基圭特心脏病中心,里面的医生也到欧美、澳洲及中国学习过先进的技术。这对我们医疗援助队员既是压力也是挑战,我们只有摆正心态,加强学习,提高医术,取长补短才有望更好的做好当前工作。
已经踏上非洲大地的毕展建医生
还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陈广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