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效果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7805.html
校后的小山
何艺春
一
在抵近学校的过程中,最先看到的是校后绵延起伏的山脊。即使踏上学校与街镇之间的那条黄沙公路,校园近在半里以内,因为山坡的阻隔,能看到还只是校后那座蚕形小山。 校园就嵌在那座小山脚下,面东背西,像一个倚在母亲怀中的孩子,不愿随便见人。一座座白色大楼顶着红色屋顶,则面南背北,由校园内外的绿色共同映衬,显得醒目洁净,就如一座极具规模的避暑山庄,有出尘脱俗之美。 形似蚕宝宝的校后小山,与远处的高山相比,要矮小平凡,却自有一种知足的神韵,静卧校后,像正在作茧,只是它吐出的丝是绿色的。 常常在傍晚时分,我用过晚餐,由校后向西的小门走出,沿长满野草的、真正用脚踩出来的山路进山。 学校的晚餐与放学同步,因而结束晚餐时,太阳依然挂在天上,虽不比先前精神,却让天地之间更加清晰,似乎太阳正将它的光亮调得刚刚好,多一分就会多一层光晕,少一分就会添一丝朦胧。 总之,夜晚还远着哩!像身边忽然多了张空白画卷,我不免激动兴奋,甚至想入非非:在上面涂抹点什么好呢? 除了上山,我还有多种选择,比如去操场打球,跟同事闲聊。然而,我总将上山作为最好的选择。
在我看来,傍晚上山意味深长,因为山上有一种可过滤喧嚣、去除浮躁的宁静。从某种意义上说,宁静是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我在尘世中的一切苦恼,都可由山上的宁静予以清除。作为世俗的对立面,校后的小山其实是我心灵的家园。 真正上山需要勇气。像是一种诀别,一旦上山,就别想遇到同类,相伴的只有岩石和草木——这些不能言语的东西。 曾经,我一边走向小山,一边回眸校园,幻想被谁注意或欣赏,以消解心头的寂寞与无奈,最终反而凭添孤独和绝望。之后走向山岗,我变得义无反顾。 对于心灵的呼声,越来越多的人双耳失聪,他们早被物质和金钱的轰鸣与嚎叫震聋了双耳。
二
我光顾得最多的,是西门对面的一座山岗。 这座山岗像垫在蚕身下的一片桑叶,平展着向南延伸,边缘是长满农作物的庄稼地和屋前屋后种着各类果树的小山村。这座山岗的中央,有一块约两三百平米的草地,中间没有松树和灌木丛,只有稠密的浅草。一到这里,我就像小孩子爬上一张松软的大床,有了翻滚、跳跃的冲动。 就是在这里,我勤练扫堂腿、翻跟头、鲤鱼打挺这些有难度的动作,做着称霸武林的梦;也曾学《红高粱》中的“我爷爷”将“我奶奶”拉到高粱地,我将我的初恋情人劫持到这块草坪,好像这里是我的私人领地,而我的初恋情人一到这里,就真正属于我。 仔细一想:长这么大,只与两个女孩结伴到过校后小山,除了我的初恋情人;还有一位比我小了整整十岁的初中女生,她后来一直喊我大哥。 都是在早春季节的黄昏或夜晚,她们像羞涩又勇敢的小鹿一样,紧张而快乐地跟在我的身边;一些危险的路段,她们将光滑的小手放进我的手心……有她们的相伴,山岗就成童话世界了,身边是美丽无双又含情脉脉的小公主,我则变成英武不凡又多情浪漫的王子…… 现在,她们即使有心陪我上山,也要顾忌世俗的目光。况且,在她们的眼里,我已不成奇迹,不算偶像,她们也不愿再为我冒险。 上山的路,已然注定只能一人独行。 很多时候,我的身边恍惚还有她们的影子相伴,因而,我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孤单。 踩着和她们一起走过的路,靠靠她们曾倚过的树,坐在她们曾坐过的草坪或石头上,摘一根她们曾闻过的花草放到鼻尖,她们的一颦一动,一言一笑,就如3D电影,浮现眼前……于是,时间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曾经的那段日子久久停顿,终至让我陶醉迷失。
三
当我躺在春天的山岗上一遍又一遍回想她们时,她们就变成了一个人,一个曾让我的生命如此充盈的精灵,曾让这幽静的山林和温柔的草地如诗如画的精灵。她们那各不相同的清爽与灵气,相互补充,互相映衬,又融入我的臆想,便与草木一般,在我的心中青翠着。与她们相伴的上山下山,也恰如一段段经典镜头,在我的心头时常回放。 在宁静的过滤下,山下的许许多多声音:人声,狗吠,鸡鸣,鸟叫,机械的轰鸣声,不知什么东西的敲击声,录音机或者电视机播放的歌声……都成一个个迷人的音符,不仅能让耳朵舒服,还能让心灵沉醉。
而在校园,因为和这些声音要接近吧,再听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声音,就感觉有一群流氓在打群架。 山上还有一种声音,由很多声音汇聚而成,满山坡的,幽幽的……不是虫吟——虫还没开始学唱歌哩!细听,又趋于无。 这是不是草木在生长的声音呢?据说植物也有声音,只是人的耳朵感知不了而已。这是不是冬眠的小虫发出的鼾声呢?毕竟,春刚刚到,一切都像天刚刚亮,小虫的梦也正香着呢。 当一丝寒意使我清醒,光线已然暗淡下来,森林深处变成了水墨画,天空还保持着玉石般透明。 夕阳点染的大块红云,在微凉的清风中,不仅颜色在变,连形状也在变。当那块红云将双手移开,一颗星星霍然闪出,狡狤地眨动,像个早就藏在云彩背后的顽童。 有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弯小月,缀在夕阳的余晖上,像一张含笑的嘴,正说着多情的话;又像一枚发夹,要挽住夕阳那最后的辉煌。 无疑,我永远也成不了在春天里第一个光顾山岗的动物。 在我来之前,那些蚊虫,还正在林间开着空中舞会呢。 有一只有着一对长翅膀的、样子像蜂的小虫,忽而停顿,像被空气黏住似的,翅膀虽在不停地扇动,身子却定格在空中;忽而疾飞,像表演一种飞行特技,划条弧线之后,又回到刚才的位置。 之前,我猜那小虫儿在飞着玩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之后,却发现它是在工作,它是在捕捉那些极其细小的飞蚊。 它无手可用,只能靠嘴,就必须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才能出奇不意。其实,它的出击多半失败,但它锲而不舍,反复尝试,孤独而且执著。
四
在秋天的山岗上,我常常走来走去。 如果说:春天的山岗让我慵懒多梦,而秋天的山岗则令我精神亢奋。秋天自有一种沉静的气息,令我求索一些本质的东西。 我开始阅读名人传记、哲学书籍,逐渐向理性倾斜,去否定那种缺少精神力度的生活或文字;我以欣悦的心态看秋风扫落叶,把秋风看成除恶务尽的急先锋……都似源自秋的启示。 其实,我不停走动的样子,就像一棵被秋风晃动的树,要将虚荣浅薄的叶片抖落干净。 秋天的山岗颇不寻常,一切都在退场卸装。山岗上的松树下已是一片单调的枯黄,再没什么亮色可以惹眼了,却有一种深沉和实在,叩击心扉。 毕竟,凋落的只是树叶,树干的生命还长着哩!枯萎的只是草叶,草根中依然有甘美的汁液流动。生命去掉伪饰或附累,显得更为纯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的喜爱程度不断增加。到一定时候,这种喜爱就如放在保鲜冰箱的苹果,有了永恒的趋向。 如果把我已经历的生命划分一下,应该只能分成春季与秋季,且以三十岁为界,三十岁以前,我在春风春雨中;三十岁以后,我在秋风秋雨里。 诚然,我生命中的春季太长了,就如一个人在春天的早晨睡懒觉,醒来之后还想沉入更深的梦,于是没完没了。 好在我到底还是醒了过来,并打起精神来面对现实。世俗中虽绝少心灵的安慰,却还有校后小山与我相与。 走在秋天的山岗,总能有所发现。 比如向阳的山坡是一片荒草,而多阴的山沟或幽谷里,却有种类繁多簇簇拥拥的植物,甚至还有多种美丽的花儿绽放。 一个温暖的秋天,我看到大片映山红——这本来是属于春天的花儿,竟忘了季节似的迷上秋天。 何以背阳处却有诸多美妙?这与“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古话似乎相悖。 也许,只有平常的草木才能长在向阳的山坡,因为它不怕被太阳亲个够。而能承受太阳如此热烈而长久的亲吻的,会是平常的事物吗? 比如一只蜻蜓停在枯草丛中,当我伸手去捉它时,才发觉它已死去:张开的翅膀依旧透明,但不会闪动了;躯体上没有明显的伤痕,却已然变成一件标本。我不免要猜测它的死因:是一次意外,还是自然死亡?总之,它孤孤单单,一开始我还以为这草丛是它临时的家,却没想到这草丛已成它永久的墓。 周晓枫曾在一篇散文里写过:鸟类动物爱把自己的死亡当成秘密守着,当它预感到自己快死时,就会飞离同伴,找个隐密的地方躲起来。 不让同伴知道自己的死,在同伴心中,是不是就依然活着? 这与人颇不相同,人似乎害怕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死去,因为人总要多点私心,总是不甘寂寞吧? 这一比较,反倒是鸟类的死亡比人有尊严。 我曾亲眼目睹舅舅被收殓的全过程,看舅舅的尸体被翻来覆去的,就感觉舅舅在被人们戏谑作弄。 对于木乃伊,我见之恶心,别说想象它的制作过程了。 悄悄的死亡,或许就能少掉这些作弄,未尝没有孤独的乐趣吧。 山岗上最值得一读的,应该是各类野果。 在这片山岗,我摘到过四种豌豆大小的红色果实,从外形或颜色上看,差别极小,我将它们混在一起给人看,大都认为是一种而已,要想真正区别它们,得剥开表皮,看它的内核。 之前,走过一蓬枯草,我的眼睛被一颗鲜红的果子点亮。我采下它细细端详:小果子像一盏亮起的小灯泡,形状极其精致,色泽极其美好,以致我害怕自己一不小心把它弄坏。后来发现,这样的果子很多,就不满足于只是把它欣赏了。弄破它之后,就发觉它的表皮极薄,里面除了较稠的汁液,还有一枚心形的核。 就是在寻找这种红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其他三种红果。 一种是我熟悉的,老家篱笆边就有,长在树状的棘荆上,成熟时,表皮红中泛黄,食之有微微的甘甜,里面全是细小的籽儿和一些包裹着它的白色纤维。 另一种像葡萄球,长在一种藤状植物上,它内含水一样稀软的汁液,果核状如车轮,比果子本身小不了几分;若不是那果核一侧带有轮胎上的防滑齿纹,它更像一只小泥鳅蜷成一个圆,接近太极图了。 还有一种果子结在枸骨上,这树很怪,树叶像被谁精心折过一样,形似小猫,而叶子的折角既尖又硬,颇具刺的味儿。早知道它在本地称作“猫儿刺”,却没想到它还会结出如此精致的小果子。它的颜色要深,水分要少,一捏碎成几瓣,不见有核,也不知它到底有没有一个核。
看着采集回来的四种红果,我不免要猜测:它们是不是由四种相似的花结出的呢? 这当然不难找到答案,只要多上山观察就行。 记忆之中,山上有一种藤状荆棘,开出的花与桐籽花相似,又大又白,但果实迥然不同,桐籽像苹果,可用来打桐油,但不能吃,我小时候常摘它当球踢,还用它冒充过水果逗人;而荆条上的果实要小得多,若不是它全身长满细刺,倒像是一颗颗缩小的石榴;咬开它坚硬的外壳,唇边平添一份酸甜,而壳内,竟也如石榴有满腹的籽儿。 由此看来,相似的花未必会结出相似的果,相似的果也未必源于相似的花。人世间的因果关系,原本就不是肉眼能辨别的。
五
我总与夏天的山岗隔膜着,原因有三: 一是天气炎热。我怕出汗,湿了衣服,即使散步,也选平坦道路,不想走那崎岖不平的山路。 二是心存戒惧。毕竟,山岗属于野地,是虫兽的家园,而夏天的我们又少了包装。如果山上仅有树或草这类植物(冬天差不多就是这样),我们或许可以不去顾虑。因为植物多半是友善的,可信赖的。而虫兽,可就跟我们一样,有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 三是顾虑要多。往往一边上山,一边还要惦着回家,因为还得洗澡,还得换衣,还得增加妻的麻烦,回去迟了,就难免要挨妻的骂,上山便只能匆匆忙忙,像赶集一般。 其他季节就不同了,只要用过晚餐,就万事大吉——除了睡觉,就能连续几个小时地守着小山,暂时做一棵树也好,暂时做一条虫也罢…… 当我想挑战一下自己,踏上夏天的山岗,结果却成了一种冒犯。我当即被当成一个入侵者,似乎没有任何东西欢迎我:草儿长得那么精神,我若坐在它的身上,它会刺痛我的屁股;即使我不在乎那点刺痛坐下,往往会有一群蚂蚁爬到我的身上——我坐塌它们的屋顶了!有的蚂蚁还不客气地咬我,吓得我一阵拍打,又脱下衬衫狂抖猛刷,仍心有余悸,担心还有蚂蚁潜伏在我的衣服内伺机报复。
小小的蚂蚁尚且让我如此惊恐,设若遇到蛇或其他更具威胁的动物呢? 外国有位登山家,在一次攀岩过程中,就是因受岩鹰攻击,坠崖而死。我可不想重蹈覆辙,被那些动物视作敌人。 其实,夏天的小山可不仅仅会给我教训,还会给我震撼! 走近夏天的小山,我首先惊异于它的绿。 远处看山,随季节的不同,山上的绿有浓淡深浅的变化,而夏天的山,只是浓一点而已。 仅仅浓一点吗? 当小山在我面前逐渐升高,终至遮住眼前的天空,我刚好走到它的脚下。我不由一阵晕眩:满坡的灌木丛,各不相同的绿,在加深加重,形成一股绿的大潮,正从山上倾泻下来,似乎可在顷刻之间,将我冲跑淹没…… 这是一面朝阳的山坡,秋天看它时,它满铺着枯黄的野草,让我以为:山上的精彩总在背阳处。何曾料到,朝阳的山坡也有精彩,而且更为热烈呢? 我数不出这些植物的种类,也辨不清它们的异同,意识里,它们就是植物而已。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们在用叶子的形状、颜色的深浅及生长的姿态,把自身与其他同类,明白而又生动地区别开来。 单独看它们中的任何一株,或无多少观赏价值;可它们融会在一起,山坡就成一个正在上演精彩节目的舞台了。 我也没想到,夏天的小山还有这么丰富、几近热烈的声音。 似乎每一棵树上都藏着鸟儿,似乎每一棵草下都躲着小虫,而它们又都那么爱说话,爱唱歌,因为数量的缘故,那声响就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了。 但眼前,只不过几只鸟影,不见一只虫子。 我试图找几只虫子看看,结果只看到蚂蚁,似乎这山岗只有蚂蚁。然而,蚂蚁从来是一声不响的。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我不敢去找,怕遭遇不可知的危险。印象中,鸟儿爱以村边的树林为家,是因为鸟儿喜欢人类吗?那些凉爽的季节里,我躺在草地上听到的,几乎全是来自村庄附近的鸟鸣。 然而这时,鸟儿们似乎全回到山上了。毕竟,夏天的小山有着丰富的食物,有着相悦的朋友,有着无限的生机……夏天的小山才是生命真正的乐土啊!
六
冬天的小山多干净啊,冬眠的冬眠了,南迁的南迁了,枯萎的枯萎了,凋谢的凋谢了,只剩下松树孤独而宁静。枯草之中只有温馨的气息,没有蚊虫细菌,我似乎可以卸除所有戒备,像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一样,安心地睡在山坡。 心头积郁的一块块记忆,不像烟云会随风散聚,也不比岩石可以轻视时间,或如古代的铜镜,非得打磨才能清晰;要不就是块粗糙的生铁,只有被淬炼敲打,才不会生锈。 我总是闭着双眼,把记忆编织成书,一页页地翻着。就是在这样的翻阅中,我忽然发觉,我的生活不乏精彩,不失丰富。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表面看来那么平淡,一旦掀开那平淡的外衣,却见里面满藏着记忆的珍珠。 我忽然想到:我应该行动起来,像弱不禁风的普鲁斯特,既然不能去生活的大海搏击风浪、建功立业,那就躲在自己的小屋,构筑一幢文字大厦,来收藏自己的记忆和发现。 登上校后小山的山顶,坐在一块高高凸起的岩石上,我将目光尽情舒展。 这时,学校在我眼前平整地展开,每一栋房屋每一棵树,我都能一览无余。然而,二十多年来,这里发生的变化,这里演绎的故事,谁能看得分明呢? 远处,是与学校只有一公里之隔的小镇,当然,它已经不是多年前那个小镇。当年那小镇只有一幢楼房——新建的电影院;只有一条街道,窄窄的,从南到北,也就四五百米…… 妻在这个小镇上做个体户,近几年的大部分夜晚,我就宿在这个小镇上。这并没有增进我对小镇的感情,反而让我嫌恶它,因为它充满噪音,充满铜臭。 当我看到小镇东北边的那个与小镇相距也不过两三里的小山岗,我的目光就变得柔和而深情,因为山岗那边,有我的家,一个生我养我藏着我美好童年的家,一个至今还由母亲坚守的、简陋而又温馨的家。我们这里四面环山,像一块小小的盆地,貌似封闭,实则有许多与外界相通的道路。三十多年来,我活动其间,只跟三个地方亲近:学校、小镇、家。假如我算一只狡兔,那这就算我的三窟。以此作为三个点,也可以划一个小小的三角形。 不管这小三角会不会像百慕大三角一样,能产生一种魔力,但我坚信:它的空间和内涵,足够我构筑一座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雄伟的精神大厦! 当暮色从四周拢来,故园陷入淡淡的迷濛,化成一座诗意的湖泊,隆起的山坡成了岛屿,树林包装的村庄成了大船,色彩错杂的庄稼成了阳光在水面上作的画;而星光从天幕闪出时,灯光即像它的倒影次第亮起,梦幻与恬静便弥散开来…… 这时,一股寒意自山林深处而来,让我心生恐惧,想下山回家了。即使不能回家,回到学校或者小镇也好。 不免忆起我的初恋情人,有她在身边的夜晚,我何曾生过一丝逃离山岗之心?只要拥着她,我就只愿与这小山长相厮守! 那时,凭借爱情力量,我像一个超人!而现在,那种力量已无处可寻,我还原成了一个常人,一个需要世俗安慰的人,每当暮色深沉,便无奈地离开山岗。
常让我悲哀的是:在小山上的精妙构思,一入世俗,却成了一种并不现实的空想。
七
这么多年来,在我的眼里,要说还有什么东西没变,或许就只有校后的小山:它一直就是校园生活的底色,也一直是我心灵家园的净地,多少发现,清风一般在林间飘荡;多少感悟,泉水一样在山沟流淌;多少情思,花儿一样在山岗开放…… 总有一天,我将离开这校后的小山,前往不可知的远方。然而,那前行的路上,我定会不止一次地把它回望。啊,校后的小山!
何艺春,网名一河星光,安徽桐城人,中学一级教师,桐城作协会员,爱好文学、音乐、旅游等,有多篇作品发表或获奖。
第二届“作家平台”创作大赛征文启事
第二届“作家平台”创作大赛自年11月1日起开展,体裁为散文、诗歌,内容不限,每篇文章字数在一万字内,每首诗在80行内,作品要求原创首发。可多篇文章参赛。
1、来稿请在文后附“作者简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