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苦旅亚美尼亚之殇

亚美尼亚,

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

既热情好客,又有国界之争。

这个国家本是平实低调,

同时也弥漫着些许悲情。

我们不妨收拾好心情,

感受沐浴在宗教中,

不一样的亚美尼亚。

耶烈万

低调之城

亚美尼亚首都耶烈万(Yerevan,今译“埃里温”)大概是最为低调的都城,这里的现代建筑固然不少,色彩却低调得多。耶烈万的城市布局区块分明:工业区里,前苏联时代的建筑如四四方方的积木,散布在高耸的烟囱周围。而大学和艺术区,则拥有惊人的宁静。哪怕是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也没有现代化城市的浮躁和嘈杂感。

耶烈万老城

老城的建筑,多以亚美尼亚盛产的火山石为原料,深浅不一的黑色最为常见,黑色主要用在历史或文化意涵较深的建筑,如亚美尼亚国立写本馆(NationalMatenadaranofArmenia)、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念馆(ArmenianGenocideMuseum)等。而明度不同的黄褐色,用于政府部门或外国使馆;浓度各异的褚红则多用于各级学校,如契诃夫小学(ChekhovBasicSchool);哪怕是陈列着众多现代雕塑的瀑布广场(TheCascade),也逃不开灰蒙蒙的主调。

加尼神庙

耶烈万郊外的加尼神庙(GarniTemple),大概是低调风格的最佳体现。这里见证了早期亚美尼亚的宗教信仰,罗马式建筑风格显而易见。基督教教堂和修道院,十字石(khatchkars)至今仍错落于荒草之中,教堂遗址边,曾有国王的行宫和浴池。时间不会抹去不同文化的痕迹,只是增加了文明的层垒。

亚美尼亚国立写本馆

国立写本馆是亚美尼亚的古代手稿陈列馆和古籍研究中心,整合了17,余本古代手稿几个版本的中世纪圣经。馆前是亚美尼亚文发明者MesropMashtots的石像,馆内藏品涵盖了古亚美尼亚文、古希腊文、阿拉伯文、亚述文、希伯来文、拉丁文以及波斯文手稿,其中不少手稿是直接写在经加工的羊皮上的。也正因这样的传统,耶烈万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图书之都。

阿雷尼

黑色记忆,悲情气质

阿雷尼(Areni)是亚美尼亚最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区,阳光充沛,气候温和。灰色简朴的民居安谧动人。然而,只需翻过一个山口,便是数世纪前被地震湮没的村庄遗址。艳阳高照时说出的黑色往事,更为惊悚。频仍的地震曾在历史上书写诸多悲剧,是隐在亚美尼亚骨血中的夺命魔鬼。

斯皮塔克镇

年,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将斯皮塔克镇(Spitak)夷为平地,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Leninakan)直至今日也没能恢复元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2.5万-5万人之间,伤者有13万人。作为前苏联时期的重要工业区,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戈尔巴乔夫为此中断了对美国的访问,并史无前例地向国际社会求助赈灾。导览人员不停地讲着震前的生活以及列宁纳坎昔日的繁华,唤起了人们的同理心。

大屠杀纪念馆

除了地震,光顾这个国家的灾难,还有来自周边大国的威胁。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和前苏联都曾在亚美尼亚人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耶烈万老城的山顶,坐落着大屠杀纪念馆。亚美尼亚大屠杀是土耳其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基督徒进行的种族屠杀,受害者人数高达万人。而至今,土耳其政府都拒绝承认这是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阴暗的展馆里满是尸体堆累的老照片。最动人心魄的,是一位老人手托着儿子的头骨。在-年间奥斯曼帝国实施的对亚美尼亚人大屠杀里,他总共失去了7位亲人。

通往纪念碑的道路上,左边是刻满曾发生屠杀事件的城市名称,右边是象征着坚韧和重生的草坪,外围是各国政要前来参观时种下的松柏。纪念碑高耸在密布的乌云下,像极了直抵心灵深处的钢针。那鲜花环绕的永恒之火,则是亚美尼亚人对历史的铭记。

基督教教堂

爱与信仰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亚美尼亚的宗教情绪,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与他国截然不同。亚美尼亚年代最久远的教堂和修道院,往往都建于偏远苦寒之地,让神职人员远离世俗尘嚣,潜心敬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哈格帕特修道院(HaghpatMonastery)和萨那欣修道院(SanahinMonastery),坐落于迪贝德峡谷深处(DebedGorge),与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矿厂为伍。

这些中世纪的建筑,甚至有小型的图书馆。常日里,羊皮书被卷成轴,放进埋入地下的陶罐中妥善保管。战乱降临,修士们携书而靡,躲进更为荒僻的深山岩洞里。

诺拉旺克修道院

探访诺拉旺克修道院(NoravankMonastery)的路途则更为曲折夸张。车行到峡谷深处,陡然向上爬升至半山腰,修道院便露出了全部面貌。在院子里,只有多米诺般竖立的十字石。据说那时,一个教堂通常只有一两位神职人员,他们只有在补充给养时才会下山,而平日里,这里只有他们,以及无处不在的神。

“教堂”是非常狭小的。基督教堂里通常放置椅子的宽大中堂(narthex),在这里变成了相对独立又与教堂相连的附属建筑,为信众遮风避雨。圣坛旁和入门处的小祈祷室,几无采光,信众秉烛而入,曲膝祈祷。

塞凡湖

已成为游客必到之处的塞凡湖(SevanLake),过去的水位要比如今高上20米,穿越难度可想而知。或许正因如此,这里保存了罕见的耶稣十字石。传说耶稣十字石具有治愈作用,想必前来祈祷的信徒定是为疾患的家人祈福,才能不辞劳苦地来到这里。

阿拉拉特山

亚土边境的阿拉拉特山是所有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山。根据《圣经》的说法,诺亚方舟在汪洋大海漂泊之后,最后停靠于此,万物从此新生。在过去的年里,亚美尼亚的国徽曾数次变化,但阿拉拉特山始终都在国徽的正中央,无一例外。如今的国徽上,中间的盾牌就绘着阿拉拉特山,山顶为诺亚方舟。然而,这座与信仰血肉相连的神山,如今却位于土耳其境内。

地牢修道院

亚美尼亚境内,距离神山不到10公里的山丘上,则坐落着著名的地牢修道院(KhorVirapMonastery)。山丘顶上,巨大的十字架正对着阿拉拉特山,沐浴着整个修道院。传说圣徒格里高利(SaintGregory)曾被关押在数十米深的地牢里长达13年。后来,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KingTiridatesIII)重病,遵循神启将其救出。格里高利治愈了国王的病,后者最终于公元年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杜杜克(Duduk)

民族乐器

杜杜克外形简洁,呈浑圆管状,管身一头为阔口,插入双簧。较之双簧管和巴松管,它的簧片更大,因此音色更为沉郁、忧伤,类似于高音萨克斯风(sopranosaxphone)。杜杜克是亚美尼亚的传统吹奏乐器,早在基督教传入前就已出现。传统上,杜杜克由坚硬的杏木制成,管身呈深棕色。正面有8个小孔,背面留有供左手拇指操纵的一个小孔。历史上,亚美尼亚人曾大量外迁,让杜杜克为外界所熟悉。一些杰出的杜杜克演奏家,如DjivanGasparyan,更让杜杜克蜚声欧美音乐世界。

图片征集

春节假期里大家一定拍了很多有意义的照片,可以称霸"朋友圈摄影大赛"。请将图片发到lonelyplanet

sinomaps.







































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tailongg.com/ewls/1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